
2015年1月10日下午3:00,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综C405教室,台湾元培科技大学朱荣智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孔子仁爱思想的现代意义”的精彩讲座,此次讲座是《巴蜀全书》暨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27讲。本场讲座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原台湾元智大学教授詹海云主持,古籍所众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朱教授首先对自己的生平经历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朱教授1949年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硕士班、博士班毕业,获国家文学博士学位。他曾担任幼狮文化公司编辑、主编,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分部训导主任,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文化服务处副处长、处长,纽西兰中华书院院长等职。现任元培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国文组教授。擅长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中国文学理论、中国文学批评、国文教材教法、修辞学等领域研究,并出版《两汉文学理论研究》、《元代文学批评研究》等学术专着。
之后,朱教授进入讲座主题,从孔子的生平、孔子的中心思想、仁者心中有大爱、孔子的人文关怀、孔子的人生理想5个方面为我们阐述了孔子仁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授首先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及其学说的影响。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县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县),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及政治家,其学说影响深远,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孔子虽然成就重大,但他也并非天生的圣人,而是依靠着自己的好学与聪明才智及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奋斗精神超越个人的悲苦,为芸芸众生提供宝贵的人生智慧,因而被后人敬仰为“万世师表”。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中心,究竟什么是“仁”呢?朱教授认为《论语•颜渊》中“爱人”二字回答得最为圆满。仁是一个人人格圆满的表现,而人格必须在人群中才能呈现出来。一个能爱人的人,一定能够在人群中与别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能够时时关心别人、照顾别人、体谅别人、包容别人,也一定会是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孔子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心系天下的人。
怎样去做到仁呢?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鼓励大家努力行仁,而认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所以为君子,是因为能够时时刻刻以仁为本,不管是得意的时候,或是失意的时候,甚至是颠沛流离的时候,都不会失其初衷。但是现实中的我们虽然有一颗善良的心,却常常因经不起诱惑而做出一些不正当的行为,伤人伤己。行仁之道,最重要的是要能克制自己的私欲,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为仁”。朱教授还以台湾英业达集团董事长叶国一乐善好施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去践行“仁”。
朱教授还指出真善美是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仁者心中往往具有大爱。爱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责任与能力。孔子最伟大的地方,就是他提倡仁爱,鼓舞人类奋发向上,因为有爱,人类充满信心与希望,天地无情,人间有爱。孔子当年提倡仁爱的思想,是对全人类最大的贡献。爱是生命的价值,生命中如果没有爱,生命就成了黑白而没有色彩;生命中如果没有爱,生命就失去活力,失去生机。
孔子的“仁爱”思想具有很强的人文关怀,而这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当今的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类生活的重大改善,各种高科技产品的发明,以机器代替人力,提高了生产的质与量,对人类的物质文明,确实有很大的贡献。但人类的生活,除了追求物质的满足与享受外,还有精神上的需求,朱教授特别强调发展科技与提倡人文是不冲突的。人为主,物为末,物是为人所用,科技是配合人性需求而发明的。孔子强调人文关怀恰恰为我们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孔子的思想最终是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人”。孔子的人生理想,不只是做个自了汉,自求修养很好就够了,而是要普渡众生,福泽遍及天下苍生百姓,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要使全天下的老年人都能得到赡养,朋友之间都能以诚信相待,年少的人都得到关怀照顾。孔子一生不戚戚于贫贱,也不汲汲于富贵,他曾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人生是有追求的人生。
朱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第一重要的事,便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在天地之间扮演自己的角色,知道生而为人的意义和价值。而孔子的思想正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条路,他告诉我们如何做自己、如何与他人相处。这正是孔子仁爱思想的现代意义。
朱教授幽默的语言、格言式的讲座风格极大地吸引了在座的各位同学,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向朱教授请教,教授一一做了详细解答,令川大师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