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2月24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吴光教授为四川大学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国学的内涵、结构、基本精神与当代价值》的讲座,讲座由四川大学古籍所杨世文教授主持。吴光教授现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儒学学会执行会长兼国际儒联顾问。
国学正在热起来,中国兴起了新一波国学热、文化热。国学正在深入人心、引导政治。“国学”一词,古今涵义不同。古代指国家最高学府。周称成均、辟雍,汉称太学,隋以后的国子监,都称“国学”,与郡学、县学相对而言。清末以来的“国学”概念,则与“西学”相对应,如梁启超1902年办《国学报》即然。国学的定义有数十种,但不外乎三类:一是狭义国学观,如称国故之学,考据之学,经史之学、六艺之学,六经之学等等;二是中义国学观,如称国学为儒、佛、道三家之学或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三是广义国学观,或指有别于“西学”或“马学”的“中国传统文化”,或指统括中、西、马一切学术的国家学术文化。吴光教授认为所谓国学,是以儒学为主导、以儒佛道为主体、兼容诸子百家之学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简言之:国学是以儒学为主导、兼容多元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的基本结构,基本同意舒大刚教授的三体系论,略作损益。
(一)信仰体系:三教、五伦。三教:儒教(教化之教,非宗教,尊道崇德)、道教、佛教。儒家:《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道学:《隋书•经籍志》:“道者盖为万物之奥,圣人之至迹也。……然自黄帝以下圣哲之士所言道者,传之其人,世无师说。汉时,曹参始荐盖公能言黄老,文帝宗之。自是相传,道学众矣。下士为之,不推其本,茍以异俗为高,狂狷为尚,迂诞谲怪,而失其真。”佛教:《隋书•经籍志》:“佛经者,西域天竺之迦维卫国净饭王太子释迦牟尼所说。释迦……舍太子位出家学道,勤行精进,觉悟一切种智,而谓之佛,亦曰佛陀,亦曰浮屠,皆胡言也。华言译之为净觉。其所说云:人身虽有生死之异,至于精神则恒不灭,此身之前则经无量身矣……一成一败谓之一劫。自此天地已前则有无量劫矣,每劫必有诸佛得道出世。”“三教互补”: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其中以儒为主导,以佛、道为辅补,形成多元互动的良性机制。”五伦:《孟子》“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雍正上谕》:五伦为百行之本。天、地、君、亲、师人所宜重,而天地君亲之义又赖师教以彰明。对五伦的尊崇也接近于真诚的信仰。文庙、居家的天、地、君、亲、师牌位,已构成五伦信仰。
(二)道德体系:核心价值历久弥新,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孔子与《论语》的核心价值体系:仁义礼智;孝悌忠信;智仁勇;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慧;忠恕和惠敬。孔子的核心价值观:忠恕之道、克己复礼为仁、仁本礼用;《管子》四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子思》五行:仁义礼智圣。六德:圣智、仁义、忠信。《孟子》四端:仁义礼智根于心。《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贾谊《新书》六行:仁、义、圣、智、礼、乐。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三纲、五常之道。《白虎通义》:三纲五常。“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八德:宋朱熹:“事不拘今古,必先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事。明商辂:“古者人生八岁入小学,教之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事,以正其心术。””十义:《礼记•礼运》: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孙中山: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以上都是不同时期核心价值观的不同表述。
(三)知识体系:六德、六行、六艺;六家、七略、九流十家、四部系统。《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姻:外亲;任:友道;恤:孤贫。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中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惟“道”最高。刘向、刘歆“七略”:《汉书•艺文志》载: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汉成帝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汉书•艺文志》:九流十家:儒、道、墨、名、法、农、阴阳、杂家、纵横、小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若能修六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四部:经、史、子、集的知识系统。以《六经》阐释为核心的经典体系,以劝善惩恶为目的的史书体系,以儒为首诸子互补的学术体系,以真善美诚为指归的文学体系。
(四)学科体系:传统:四科、六艺;科举制(明经、进士、策论);当代:经、史、子,小、文、艺。孔门四科:德行、政事、言语、文学。《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科举制:由隋至清1300年。隋唐明经、进士二科,宋增策论、诗赋、元以后用八股文,有墨义、帖经、策问、诗赋、经义等科。其知识系统不外乎四书五经,程朱语录。“经史子,小文艺”(经学、史学、子学、小学、文学、国艺),小学,指训诂、音韵、文字之学。文学指中国传统文学,如楚辞、汉赋、散文、诗词、传奇、戏曲、小说等。国艺指书法、国画、工艺、中医等。三级学科。
国学的基本精神有六点。一是以人为本、以德为体的道德人文精神。“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二是爱国主义精神(生死相许、位卑忧国、庙堂江湖);三是廉洁奉公精神(廉洁从政、天下为公);四是诚实守信精神(立身、立业、理政、治国皆以诚信为本);五是实事求是精神(科学求真、批判虚妄)讲求实际、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实事疾妄、经世致用。《汉书•河间献王传》称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王充自称“《论衡》实事疾虚妄,无诽谤之辞”;“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王充说,文章“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六是开放兼容、和而不同的多元和谐精神。《大学》引《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恕道最具包容性。“和而不同”既包容又和谐。“大同”新解。”
讲座结束后,吴光教授与在座的师生进行了热烈交流,令川大师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