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123讲

时间:

地点:

123.jpg

继2014年11月18日的讲座之后,2014年11月21日下午3点,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恩林教授再次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研究生院3-505教室为我们带来了他此次前来四川大学进行的第二场《儒藏》系列学术讲座——《易•乾卦》汇解,舒大刚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到场的有古籍所及其他各学院的师生。

首先,陈恩林教授引用《庄子•天下》篇中“《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一段话,为我们阐述了《诗》、《书》、《礼》、《乐》、《易》、《春秋》都是孔子选定编次后起教化作用的儒家经典,所以不应当弱化六经的经典作用,而单纯只认为《尚书》是档案的汇集或者认为《诗经》只是为了情感的抒发。

随后,陈教授切入主题,为我们讲《乾卦》的汇解。他明确地指出,《干》作为《易》之门,《易》之蕴,含有《周易》的许多丰富内容及其原理:生命起源与原动力,《干》的性德于自然规律的关系,与人伦理规则的关系,干元的“穷变,变通”,阴阳对转循环往复论,《干》的“阴阳鬼神”说,《干》的人伦理的来源与“进德修业”说,《干》的“天人合一”思想等,都对我们深入认识《周易》的卦爻占筮体系与义理系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学术意义。陈教授运用象数学和义理学对比研究的方法揭示了《干》卦的内涵,对朱熹、李光地、尚秉和等前贤的说法择善而从,有取有舍,汇解了对《干》之卦辞、爻辞、《彖》、《象》、《文言》之传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

例如,在汇解“初九,潜龙勿用”时,陈教授指出尚秉和先生“物莫神于龙,故借龙以喻阳气”的说法是发挥了汉代马融“物莫大于龙,故取龙以喻天之阳气”,但是将“大”字改为“神”,更符合原意。《易》之六爻:初、二为地,初在地下,二在地上。初九是阳气始生于地下,虽具阳德,但其气尚弱,宜修养待时,所以说“勿用”。在汇解“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始乘六龙以御天”时,陈教授谈到干的六位变化有三层含义:其一,天道之变,阳气依六位次序由弱到强与穷而后复元。即经历潜、见、惕、跃、飞、亢之发展过程,而后实现阳极反阴,干变成坤,这是天道的自然规律。其二,地道之变,地道受天之施,孕育万物,物逢春而生,入夏而繁茂,至秋而凝敛,归冬而收藏。这是地道受干元支配,进行四时有序的运动。其三,人道之变,人秉受天地和气而生,始生即受龙德,因未成熟而潜伏,经历见、惕、跃、飞、亢几个“进德修业”的发展,成为居天位的大人。亢者,阳极而变阴。这是人道的正常发展规律,大人乘此六龙之阳以驾驭天道。在汇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时,陈教授认为象是物的形象。《系辞下》云:“易也者,象也,像物之形也。”象分大小,大象乃一卦之象,小象为一爻之象。乾卦之象,《说卦传》谓:“干,健也。”孔疏:“象曰天有纯刚,故又健用。”“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实际上人们所见的“天行”是日行。《礼记•郊特牲》曰:“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孙希旦集解云:“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故祭天之礼以日为主。”故大象所言“天行健”实乃日行健也。从人道而言,朱熹释曰:“君子法之,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刚,则自强而不息矣。”《易》认为人要自强不息。自强则强,自不强则不强。

整场讲座历时两个半小时圆满结束,这是陈教授多年研究《周易》的成果,他以独到的见解为在座师生揭示了《乾卦》的神奇与奥妙,带领大家走入了《周易》神秘玄妙的精神世界。舒大刚教授在学生提问环节之后,对讲座作了总结,他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活动的讲话,鼓励大家努力学习并认真研究《周易》,阐发出更多关于《周易》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