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6日下午,《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50讲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复性书院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舒大刚教授,讲座题目为“漫谈‘蜀学’”。讲座由四川大学古籍所戴莹莹老师主持,四川省社科院前副院长万本根教授,台湾元智大学詹海云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所郭齐、尹波、杨世文等教授以及全所师生到场聆听。
舒大刚,男,1959年生,重庆秀山人。1993年获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教授、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目前从事《儒藏》暨《巴蜀全书》编纂,任首席专家。
作为巴蜀文化的核心内容,蜀学曾经在文学、哲学、历史、宗教等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般认为,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蜀学”指宋代三苏父子开创、发展的,黄庭坚、秦观、张耒等人参与的具有共同学术基础和学术倾向的流派。此后,蜀学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全祖望、伍肇龄、刘鉴泉、谢无量、蒙文通、胡昭曦、刘复生、粟品孝等先贤时哲对此皆有深厚的研究。讲座之中,舒大刚教授首先着重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充分辨析了“巴蜀”“巴蜀文化”“蜀学”的概念,认为“蜀学”在巴蜀大地发生,具有自己特色,并与中原学术互动的学术。其次,舒教授指出,“蜀学”在历史上曾经经历了三代孕育、两汉初盛、魏晋中衰、唐宋鼎盛、元明持续、晚清重兴等六个重要发展阶段。蜀学不仅源远流长、相续不断、高潮迭起,而且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在长期的流传与发展历程中,“蜀学”与中原学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也互相推动,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舒教授从制度层面、学术层面、信仰层面、经典体系等方面对蜀学的成就进行了探讨,对蜀学的思想内容、价值意义进行了分析和定位,指出了蜀学不攻击、不固守、不排外的特点。通过一系列史料分析,舒教授初步总结了蜀学的几个特征:一是独特的古史体系,即以“天皇、地皇、人皇”为内涵的“三皇”体系,和以“蚕丛、鱼凫、柏灌、杜宇、开明”为世系的“五帝(王)”体系;二是大禹所创《洪范》之“五行”、《连山》之“阴阳”等观念,为后世儒家奠定了哲学基础;三是有别于中原“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观念;四是在孔子“六经”、汉人“五经”和唐人“九经”的基础上建立的“七经”和“十三经”的经典体系,并为正统儒学所接受;五是蜀中自古流传的“皇人”信仰、仙道传统。其中,很多内容是舒教授最近的读书、研究心得,精彩纷呈,在座师生受益匪浅。
万本根教授、詹海云教授、彭华教授等对舒教授的演讲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提出了自己对蜀学的更多看法。讲座持续了近三个小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