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晚19:30,陕西师范大学林乐昌教授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5楼复性书院为我们带来了《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145讲——“论张载天人之学的三个命题”。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到场的听众有四川大学古籍所师生和各学院学生。
讲座伊始,主持人舒大刚教授介绍了林乐昌教授的学术经历和个人成就。林乐昌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张载学术文献集成与理学研究”首席专家,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着有《正蒙合校集释》、《张载理学与文献探研》,编校有《张子全书》、《王征全集》,主编有《关学论纲》,可谓是成果丰硕。随后,林乐昌教授用生动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开始了精彩的讲座。
首先,林教授介绍了关学创始人、理学大师张载与四川的渊源,从张载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张载兄弟二人扶灵柩归故里的故事讲明了蜀学与关学的联系。接着,林教授通过阐述张载的理学四句“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开始了精彩的讲座。林教授认为张载构建的理学四个核心概念是“天、道、性、心”,这是其理学的四句纲领,前两句是天道论,后两句是人道论。这样一个天道与人道贯通的脉络,清晰地呈现了张载理学体系的框架。在张载天人之学的三个命题中,第一个命题是“太虚即气”,第二个是“尊礼贵德”,第三个是“天人合一”,这三个具有内在关联的命题是支撑张载天人之学体系的三大支柱,分别从重构天人理论、规范人间秩序、昭示理想境界等方面彰显了张载天人之学的体系特色。
最后,林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出了精彩的解答。杨世文教授在总结讲座时说,搞研究最好是文献与思想相结合,林教授从逻辑结构分析讲了张载天人之学的三个命题,关于这三个命题林教授作了非常周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具有极强的思辨性,对于搞文献研究非常有参考价值。历时两个小时的讲座圆满结束,在座师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