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19点30分,《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44讲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复性书院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是李存山先生,讲座题目为“中国文化的‘变’与‘常’”。
李存山,1951年生于北京市。1978年至198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本科和中国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曾任哲学编辑室主任、杂志社副总编辑。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儒家文化的研究,着有《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商鞅评传——为秦开帝业的改革家》、《中华文化通志•哲学志》、《智慧之门•老子》、《中国传统哲学纲要》、《气论与仁学》、《新三字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讲座由四川大学古籍所杨世文教授主持,古籍所多位老师以及众多学人到场聆听。首先,杨老师介绍了李先生的基本工作及其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进而邀请李先生开讲。李先生的演讲以重温习近平主席的一系列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话开头,并着重介绍了习主席提出的“四个讲清楚”,指出这“四个讲清楚”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李先生认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旨是“通古今”,在于把传统与社会有机结合,而这种结合,需要把中华文化的软肋转变为软实力,这个软肋便是缺乏对中华文化的过去和现在的清醒认识。李先生指出,中华文化的常道是具有现代价值的,而习主席总结的“讲仁爱、重民本、讲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条很好地总结了中国文化的“常道”。接下来,李先生着重分析了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变与常”。李先生引用《论语》中“殷因于夏礼,其损益可知也”这一章,提出“相因”就是“常”,“损益”就是“变”,并介绍了张岱年先生的看法,指出论述中国文化的变与常,既要承认变又要承认常,二者不可偏废。接着,李先生又指出要反思中国文化中的“变道”与“常道”,着重分析了“三纲五常”这一传统儒家观念,指出“三纲”并非中国文化的常道,而是汉儒根据当时的社会需要提出的时代性观念,属于变道,而将“三纲”当成“常道”,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以来遭到了难以抵抗的攻击。最后,李先生讲述了中华文化要实现现代化的新命,要解决四个领域的关系问题,即:市场经济方面的义利关系与城乡关系;教育制度领域的明体与达用的关系,民主制度领域的民本与自由的关系,思维方式领域的经学与哲学关系;并补充了国际关系领域的天下观与民族国家的关系。
李先生主讲结束后,会议进入提问环节,两位同学就儒家价值取舍的问题向李先生提问,李先生就这些问题一一表达了自己的相关看法。讲座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