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1日15时,《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43讲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复性书院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为谢幼田教授,讲座题目为“儒学之始和体系之成,以及释道影响以外的三次重大变化”。
谢幼田,1980年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试,进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先后担任编辑、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87年,应邀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做研究员,任胡佛研究所学者、客座研究员(V.Fellow)。退休后,曾任四川大学特聘教授,讲授先秦儒学。谢先生对中国儒学、中国思想文化史及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等学术领域皆有研究。回国后着有《先秦儒学文献研究》、《先秦儒学大纲》等学术专着,发表论文数十篇。其著作在海内外有很大的影响。
讲座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杨世文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彭华教授、张尚英老师、郑伟老师、戴莹莹老师等出席,另有古籍所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其他校内外学人与会。
首先,杨世文教授介绍了讲座的基本信息,欢迎谢幼田教授的到来。随后,谢幼田教授开讲。谢先生从“儒的起源”、“儒家文化的传承发展体系”和“儒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三次衰落”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对于儒的起源问题,谢先生认为,中国远古时期丧葬、祭祀等礼仪是基于家族成员间“亲亲”情谊下的伦理性仪式,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而对这种人文精神的继承便是儒文化最早的起源。接着,谢先生简要讲解了儒家文化从周公奠基,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到汉代实践的传承发展体系,并对各自在儒家文化传承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进行了逐一评价。在谈到“儒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三次衰落”这一问题时,谢先生认为,自元代开始,儒家文化和中华文明经历了三次衰落(元、明、清),而这三次重大变化均与北方民族文化的渗入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最后,谢先生指出,如今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以人民福祉为基础的解释文化的研究视角,做一名堂堂正正的有道德、有担当的中国人。
讲解完毕,进入互动提问环节。谢先生就现场观众提出的中西文化交互影响,夏、商、周文明异源论,儒家文化的自我反省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彭华教授就中华文明的起源、三代文明的关系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杨世文教授对整场讲座作了总结性发言。
整场讲座气氛活跃、内容精彩、互动频繁,提出了许多颇有启发意义的见解和问题,取得了圆满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