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0日19时,《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54讲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复性书院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是刘梦溪先生,主持人是四川大学古籍所舒大刚教授。讲座的题目是“国学与‘六经’的价值论理”,原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研究员谢幼田教授、台湾元智大学詹海云教授、慧生书院嘉宾以及四川大学古籍所全体师生到场聆听。
刘梦溪,文史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著作有《学术思想与人物》(2004)、《红楼梦与百年中国》(2005)、《中国现代学术要略》(2008)、《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2012)、《陈宝箴和湖南新政》(2012)、《陈寅恪的学说》(2014)、《马一浮与国学》(2015)、《现代学人的信仰》(2015)等。
本次讲座主要讲述了马一浮先生的学术价值及“六经”的价值伦理。首先,刘先生从杜甫诗与杜甫草堂切入,讲述传统文化、儒学对个人性情的熏陶作用。对国学与“六经”的价值定位,对儒学与传统文化的未来展望,取决于如何正确地评价它们的历史地位,如何看待儒学和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与多样性。在历史的演变中,儒学、儒家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地被反思、诠释和重构。一方面,变易与更化给儒家学说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儒家的理性精神和“六艺”经典的核心义涵始终不变。其次,刘先生详细介绍了马一浮、梁漱溟与熊十力三位先生的学术特点与相关经历,着重比较了三人在儒、佛观念上的异同。他认为,三人学术各有所长,但马一浮在本体论上成就最高。马一浮认为,应当重新界定“国学”一词,主张国学首先应是“六艺”之学。他将“六艺”和诸子、四部区隔开来,称“六经”为中国文化的最高的特殊的文化形态。刘先生认为,“六经”之所以能够称为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形态,主要因为它的价值论理。近年,刘先生从《易经》《礼记》《孝经》,以及孔子、孟子的著作中,梳理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价值理念,包括诚信、爱敬、忠恕、知耻、和而不同等。以“六经”为代表的传统儒家经典中蕴含的价值,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不曾改变,可以称之为永恒的价值理念。它们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今天,不仅属于中国,还适用于全世界。最后,刘先生指出国学与现代分科体系的矛盾,主张将国学专业分为经学、小学与国学教育三个方向,并介绍了这三个方向的建设目标和方法。
讲座结束之后,舒大刚教授、谢幼田教授、詹海云教授、实业家代表等相继发表感言,肯定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