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6日下午3点,《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70讲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复性书院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彭邦本教授。讲座的题目是“大禹、李冰以来:古蜀水文化漫谈”。古籍所部分老师、同学,以及校内外众多学友到场聆听,座无虚席。
彭教授首先界定了“水文化”的概念,认为所谓水文化,即人类在应水而生、依水而存、与水相生相克、以水求发展的过程中用水、治水、惜水、护水、兴水利、避水患的全部物质、制度和精神创造物。
接着,彭教授结合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重点讲述了从大禹到古蜀五朝时期的水文化。历代史籍如《史记》《三国志》《华阳国志》等都有“禹兴于西羌”的记载,可见此说是汉魏时期人们的普遍看法。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时期,正值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期,该时期成都平原有近10座古城遗址,而这些城墙、壕沟具有明显的防洪功能。《世本》所载“鲧作城”、“鲧作郭”,实际上是“作堤防”。这都印证了禹族治水的传说,且其活动范围在成都平原及岷江地区。对古蜀五朝而言,鱼凫是善水之民族,而开明王朝更是以善于治水著称。总之,在都江堰兴建以前,古蜀地区已形成了深厚的治水传统,它既包括了大禹以来堵疏结合、以疏为主的传统,以竹笼卵石、杩槎为主的本土技术模式;又吸纳了以鳖灵传说为代表的楚地治水传统和以张仪修建成都城时所传入的中原治水传统。
最后,彭教授介绍了李冰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阐发了以都江堰为代表的中国水文化之内涵及其当代启示,认为其简便易行的生态技术模式和以水为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深刻哲理是极具普世性的人类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虚心从先民对于人、水、天、地之间和谐关系的深刻认识中汲取智慧。
彭教授主题演讲结束后,舒大刚教授、杨世文教授、彭华教授均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与点评,并谈了自己的感想。现场亦有同学就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疑问,并与彭教授进行了互动。下午6点左右,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