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6日14时30分,《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65讲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复性书院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为四川师范大学钟仕伦教授。讲座的题目是“略论中国古代诗学思想术语材料的整理和研究”。讲座由秦际明博士主持。四川大学古籍所部分老师、同学,以及校内外众多学友到场聆听。
钟仕伦,男,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华美学学会理事,《文选》研究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献》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在中华书局等出版专着《〈金楼子〉研究》、《南北朝诗话校释》、《南北文化与美学思潮》等;负责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四川省规划项目2项;荣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
本场讲座钟教授主要是通过对纬书、《永乐大典》等相关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对崇高、移情、圆照、审美等古代诗学思想术语的阐释来论证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材料的丰富性和中国本土固有的某些诗学思想术语的独特性,并试图证明如要释译和运用中国古代诗学思想术语,还得“动手动脚找材料”,把材料还原于它自身所处的时代,并运用那个时代的哲学、宗教、美学的思想去分析其内涵,力图求得其本来面目。只有这样,当我们在与外来诗学思想融合时才不至于抓不住要领,才能真正解决诗学思想术语的本土化转化。
钟教授首先阐述了对于纬书的利用,指出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是利用纬书的先行者并说明了刘勰对于纬书所具有价值的态度。接着,钟教授以《永乐大典》为例阐述了对现存典籍的利用,他通过对《永乐大典》中所辑录的《南北朝诗话》、《世说新语》、《文选》、《刘子》的校释整理,指出如《永乐大典》此类的工具书中所收录的文献版本在研究历史、文学、美学等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目前亟需对这类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
接下来,钟教授阐释了“崇高”、“移情”、“圆照”、“审美”、“美化”这五个诗学术语在中西方文化和学术中的内涵差异以及这些词汇是如何转译发展而成为现代汉语语境中所具有的涵义的。之后,钟教授又提出了语言语境与情境语境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的问题,并指出当今我们的学术创作应该重视17—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美学家维柯在其著作《新科学》中的启示,兼顾两种语境,做到学术研究的严密与阅读传播的普及二者之间的平衡。
最后,钟教授总结道:不同的文化渊源、语言符号、知识谱系和不同的价值观念,甚至是不同的地域和人种,在诗学研究上必然表现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由概念、范畴、命题和规律所构成的理论形态,阐释和破译被这种不同思想观念和理论形态所遮蔽的相同的审美情感体验和审美价值判断是当代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中国古代诗学而言,尽可能全面搜集不同学科中的相同材料和准确阐释古代诗学思想术语,并且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它们与当代美学之间的转化关系应是我们当前释译和运用中国古代诗学思想术语的前提。
演讲结束后,钟教授针对现场听众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并与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舒大刚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认为钟教授的讲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用中国本土语言进行理论阐释对于目前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