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4日下午2点,《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63讲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复性书院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景海峰教授。讲座的题目是“论‘以传解经’与‘以经解经’”。讲座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尹波教授主持。古籍所部分老师、同学,以及校内外众多学友到场聆听。
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经与传的关系,二是“以传解经”的必要性及其局限,三是“以经解经”的价值内涵。景教授指出,“经”与“传”是儒家经典文本的两种类型,“经”是三代文明的遗典,为原初性文本,而“传” 大多创作于“轴心时代”,即春秋战国之世,为解释或阐发“六经”思想的作品,传对于经文的诠解以及后续的注疏之学,构成了儒家经学的主要内容。儒家的解经之学,虽然向来就有“以经解经”的说法,但更为普遍的情形是“以传解经”。
最后,景教授从现代诠释学的眼界来分析这两种方式,将其中的内蕴给予清楚的说明,并由此揭示出“以经解经”的路径与方法。“以经解经”本身也包含了重新认识和理解历史上所存留下来的文献的要求。“经”的权威性是在自我生命的体验中得到确证和升华的,“经”的解释是开放的,没有唯一性和终极性,文本的意义是在每一个生命个体和每一个具体行为中才得以呈现的,其不断解释所汇聚起来的共识性效应,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历史走向的重要观念性元素。而在解释活动里面,这些材料处在不断地被重新建构的过程之中,由此形成一个个新的系统。
景教授主题演讲后,几位同学就“以经解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疑问,并与景教授进行了互动。下午4点左右,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