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与“传”是儒家经典文本的两种类型,“经”是三代文明的遗典,为原初性文本,而“传”大多创作于“轴心时代”,即春秋战国之世,为解释或阐发“六经”思想的作品,传对于经文的诠解以及后续的注疏之学,构成了儒家经学的主要内容。儒家的解经之学,向来就有“以经解经”的说法,而更为普遍的情形是“以传解经”。如何从现代诠释学的眼界来分析这两种方式,将其中的内蕴给予清楚的说明,并由此揭示出传统经典解释的特征,这对于经学形态的现代理解及其诠释学意义的发掘,可能是极有帮助的。让我们走进《儒藏》论坛,一起聆听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为我们解析现代诠释学视域下的儒家解经方法,敬请期待!
作者简介:景海峰,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暨学术委员。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和儒学研究,专着有《熊十力》、《梁漱溟评传》、《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熊十力哲学研究》、《诠释学与儒家思想》、《儒学的现代转化》等,编著有《当代新儒家》等十多种,合作整理校点《熊十力全集》等。
回味经典,领略儒学名家风采,尽在《儒藏》论坛系列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