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3月22日下午3点,《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76讲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复性书院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彭华教授,讲座的题目是“王国维的文化精神与生命价值”。古籍所部分老师、同学,以及校内外众多学友到场聆听,座无虚席。
彭教授开篇即讲,我们当以何种问题意识,以何种方法去理解王国维,并将此“善意同情的理解”之方法简要概括为三句话: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史料扩充,诗史互证;设身处地,论世知人。彭教授以叶嘉莹对王国维的研究为例,着重讲了“设身处地,论世知人”之重要性,并分析了王国维“知”与“情”兼胜的禀赋,以及深陷于感性与理智的矛盾痛苦中难以自拔而导致的悲剧。以此角度出发,彭教授重新检视了关于王国维自沉原因的六种说法,并肯定叶嘉莹的“性格悲剧说”。
接着,彭华教授从“天下—国家”、“文化—国家”、“民族—国家”等古今、中西对比的视角,来重点阐述王国维的文化精神和建设“学术中国”的梦想。用王国维自己的话说,即是:“欲学术之发达,必视学术为目的,而不视为手段而后可”;“学术之发达,存于其独立而已”。
最后,彭华教授从学术定位、人生启示、学术启示三个方面,并结合自己求学、研究、写作的经历,向在场的年轻学子转述了华东师范大学张耕华先生的三点建议:(一)狐埋之而狐搰之,用力多而见功寡;(二)做一项具体的历史研究;(三)选一个对象,作为终身研究的志业。
彭教授主题演讲结束后,四川大学古籍所杨世文教授进行了总结与点评;此后,同学们就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疑问,并与彭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下午5点过,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