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1月22日下午15:00-17:00,“《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90讲——“抗战时期李庄的大师与学术”,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五楼复性书院举行。本次主讲嘉宾为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彭华教授。讲座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廖文辉博士主持,历史文化学院蔡炯昊博士评议。古籍所霞绍晖老师等校内外众多学者与在校学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彭教授在正式开讲之前,为在座的听众推荐了几本有关李庄的参考书,如岱峻《发现李庄》,岳南《李庄往事:抗战时期中国文化中心纪实》,刘振宇、维微的《中国李庄》等。彭教授指出,这些都是了解抗战时期李庄的基本书籍,希望有兴趣的听众能去读读。
本次讲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李庄的背景知识、抗战时期的李庄以及感受与感悟。彭教授首先从李庄的魅力引入李庄的基本情况介绍,李庄位于四川宜宾,是“万里长江第一镇”,本来就是码头,航运发达,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随后,彭教授进一步为大家介绍了李庄的文化景点和特产等,比如李庄“九宫十八庙”和李庄“四绝”等。彭教授特别提到,以前的李庄是名不见经传的内陆小镇,自从同济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等科研、教学机构内迁过后,一举成名,成为“抗战时期四大文化中心”之一。
接下来,就是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抗战时期的李庄。彭教授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人类体质学研究所(筹)、中央博物院(筹)、中国营造学社和同济大学等科研教学机构内迁李庄的过程讲起,从而谈到抗战时期李庄的大师与学术。在这一部分,彭教授主要介绍了史语所的四大机构——历史组、语言组、考古组和民族组。尤为详细的讲述了史语所所长傅斯年的趣事,也给大家介绍了历史组陈寅恪和董作宾的为人和学术,并提到董作宾研究甲骨文写就的《殷历谱》。就语言组赵元任来说,彭教授指出赵元任的学术成就是巨大的,在海内外都有影响;并特别提到,李霖灿与和才合作研究么些象形文字的故事。同时,也介绍了考古组梁思永和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的罗尔纲等大师。
随后彭教授为大家讲述了一段“趣闻”,就是抗战时期李庄流传的中央研究院和同济大学“吃人”的事件,风波发生后,史语所傅斯年从重庆专程赶回去处理,最后才知道原来是当地居民把同济大学医学院和中央研究院收藏保存的人体头骨认为是吃人剩下的证据而造成的误会。彭教授又介绍了中国营造学社,尤其是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金岳霖等人的逸闻。就同济大学内迁李庄来说,彭教授认为这为李庄起到了积极的影响,解决了当地的“麻脚瘟”,并提到了童第周不辞辛劳认真做实验的事迹以及跟四川相关的“千万富翁”王利器和向宗鲁。
最后,彭教授谈到了从抗战时期李庄的大师与学术中感悟到的心得,有三个方面。其一,要有坚定的信仰、必胜的追求;其二,要有积极乐观的信念和平和中正的心态;其三就是要知行合一,持之以恒。
在交流环节中,蔡炯昊博士指出“李庄现象”是否可以用近代史上的“两个中国”来解释?并补充了一些史语所的情况简介。廖文辉博士认为可以从东部沿海西方传教士“吃人”的教案来分析李庄“吃人”现象的发生背景。彭教授都一一回应,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下午17:00,讲座在融洽而又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