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86讲

时间:

地点:

image001.jpg

2017年10月13日晚19:00, “《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86讲—儒家的经典体系及其当代重构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五楼复性书院举行。本次主讲嘉宾为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舒大刚老师。讲座由廖文辉博士主持。古籍所杨世文老师、王小红老师以及西南财经大学潘斌老师等校内外众多学者与在校学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舒教授首先从“什么是经典?”这一问题引入所讲要点。他结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并参照《辞源》以及现代词条检索手段认为,经典是具有永恒价值、权威性和典范性的作品。并以《汉书》、《说文解字》等作为依据考察“经”和“典”的源流。随后,舒教授又对世界上其他地区和国家形形色色的 “经典”进行了梳理,比如犹太教的《旧约》、印度三大圣典《薄伽梵歌》、《吠陀经》和《奥义书》、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古兰经》等都可称之为经典。通过对世界各地经典的比较分析,他进一步指出经典其实就是各个民族文化与文明的典型代表作品,对整个人类文明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遗产。

儒家经典体系的形成过程是舒教授此次讲座的重头戏。他认为,儒家经典经历了一个逐渐结集、不断扩充和最后定型的过程,由“四经”、“六经”、“七经”、“九经”、“十二经”到最后的儒家“十三经”,这不仅是儒家经典的扩展史,也是儒家经学和学术的发展变迁史,是中国儒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梳理儒家经典的形成对完整地认识中国儒学,客观地展现儒家经学,都具有借鉴意义。

不仅如此,舒教授还解释了“后‘十三经’”时代这一概念,认为自近代以来,学界就儒家经典体系重构来说,有“四书”、“十四经”、“二十一经”以及“十八经注疏”等观点。他也针对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思考,认为经典体系的构成,有其学术背景和内在动因,重构儒家经典体系是需要核心价值来支撑的,要有其终极关怀,并提出建立“初级”的“六书”和“高级”的“十三经”两个儒学经典系统的构想。新的“六书十三经”体系配以经文的当代诠释,发展“大众儒学”和“经典儒学”,这对于当代社会来说也是具有积极意义和重大作用的。

最后,各位老师和同学就自己疑惑和感兴趣的方面向舒教授请教,他都一一作答,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晚上21:00点,讲座在融洽而又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