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 第185讲

时间:

地点:

image001.jpg

2017年9月21日晚19:00,“《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85讲——儒学在俄罗斯的传播与研究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五楼复性书院举行。本次主讲嘉宾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刘亚丁老师。讲座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秦际明老师主持,杨世文教授评议,舒大刚教授总结。古籍所王小红老师等校内外众多学者与在校学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刘教授主要从历时观和共时观两个不同的维度梳理了儒学在俄罗斯的传播与研究的概况。就历时观来说,他认为从18世纪后期至今,儒学在俄罗斯的传播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80—1910)为正题期,也可称之为俄罗斯儒学发展的前学术期,是时俄罗斯学界对儒学基本持称赞态度。1780年俄罗斯出现最早的俄语《四书》,序言指出,这是一部通往幸福之门的著作;托尔斯泰也以先秦诸子学说(尤其是儒学)来证悟自己的“觉醒”。第二阶段(1920—1970)是儒学在俄传播的反题期,即“酝酿期”。此时由于革命与政治等因素使得学术研究收到冲击,但是阿列克谢耶夫等汉学家仍为俄罗斯的儒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三阶段(1980—至今)是儒学在俄罗斯传播的合题期,也就是发生期。《儒学在中国》等一批优秀文学作品相继出版,以季塔连科为代表的俄罗斯汉学家为研究注入了新鲜内容。

其次,刘亚丁教授又从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两个方面阐释了儒学在俄罗斯传播与研究的共时观。从机构来看,具有代表性的有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东方文献研究所和莫斯科大学的亚非学院;从研究人员来看,卢基扬诺夫、稽廖沙、阿里克和季塔连科等均是名重学界的汉学家。这些机构的成立和汉学家的不懈努力为儒学在俄罗斯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中,四川大学古籍所舒大刚教授和王小红老师就《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的翻译进度、苏中对立时期的儒学发展以及俄罗斯儒学文献留存及梳理等问题和刘亚丁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来自校内外的同学们也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向刘教授请教。

最后,古籍所杨世文教授进行了评议,杨老师用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阐释了儒学在俄罗斯的传播及研究的特点。他认为刘亚丁教授为我们打开了研究俄罗斯儒学发展的一扇窗户,称赞刘老师正在进行的《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翻译这一工程是中俄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幸事。舒大刚教授也就自己的看法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他认为俄罗斯研究儒学偏向《论语》,可能会有失偏颇,并提出了“以我为主”的儒学研究观点。晚上九点,讲座随着舒大刚教授为刘亚丁教授赠予海报而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