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5月10日下午15:00—17:00,《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206讲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第二教学楼307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教授。题目是“儒学与实用主义”。讲座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廖文辉博士主持。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杨世文教授评议。古籍所舒大刚教授,杜春雷等老师出席了讲座,另有古籍所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其他校内外学人聆听讲座。
杨国荣教授首先从儒学与实用主义哲学的发端讲起,他指出,儒学发源于中国先秦时代,而实用主义哲学则诞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从时间上来看,二者似乎隔得久远;但从其内容来看,用中西比较哲学的眼光来对待的话,儒学与实用主义又有联系共通之处。杨教授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儒学与实用主义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儒学本身的了解。
随后,杨教授主要从四个层面为在座听众梳理与论述了儒学与实用主义的区别和联系。第一,从哲学层面来看,也就是从世界与人的存在来看,关注人的存在与生存是儒学与实用主义的共同点。但在关注人之“在”的同时,儒学与实用主义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儒学是重理性与精神的,同时追求以人格提升为指向的完美的生活,要求将天道落实于人的存在过程,认为“道不远人”;实用主义则更为关切感性与经验,重视与生物有机体生存相关的有效的生活,认为对人自身存在之外的形而上的概念与理论的讨论是抽象与空洞的。
第二,从情境与本体层面来说,人存在于世界,总是面对不同的生存情景,儒学与实用主义都对人存在的情境给予了较多关注。但儒学更多的是涉及一种道德情境,在不同情景中该如何沟通与选择,比如对“理一”与“分殊”、“经”与“权”的关系探讨,是由精神的关切而同时承诺本体及广义之知;而实用主义则由本于经验而注目于情境中的特定问题本身,更倾向于消解一般理论与原则,容易导致相对主义。
第三,从知与行的关系来看,人的存在过程,情境与行动往往是难以分离的,对情境的关注总是包含着对行动的注重。在这方面,儒学与实用主义同样表现出某种相通性。行的展开,同时又关乎知,儒学的内在论题之一,便是知行之辩,实用主义在哲学上同样涉及知行关系。儒家将行提高到了重要位置,用王夫之的话来说,就是“行,然后知有道。”儒家所说的“行”,重视社会生活中的人伦关系以及生活过程中的精神之维;而实用主义更多关注的是人在特定环境中的互动,要求知融入行之中。
第四,认知与评价、真与善的层面。从认识过程本身看,问题则进一步引向认知与评价的关系。认知以如其所是地把握对象为指向,并相应地与事实及真理追求相联系,评价则关乎价值意义的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同时以善的确认为内容。从现实形态看,广义的认识过程不仅涉及认知,而且关乎评价,儒学与实用主义在这里既表现出相近的趋向,又蕴含不同的进路。
在接下来的交流环节中,在座听众纷纷就自己感兴趣或者有疑惑的问题向杨国荣教授请教,他都一一作答,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评议环节中,杨世文教授认为本次杨教授的讲座充满哲理、分析细腻,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哲学课,并认为从中西比较来看文化异同,是值得学习的。下午17:00,讲座在热烈而融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