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5月9日晚上19:00—21:00,《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205讲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第二教学楼206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教授。题目是“何为儒学——儒学的核心观念及其多向度展开”。讲座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廖文辉博士主持。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教授评议。古籍所杨世文、彭华、杜春雷、霞绍晖等老师以及宜宾学院吴龙灿老师等出席了讲座,另有古籍所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其他校内外学人聆听讲座。
杨国荣教授首先从政治儒学、心性儒学、社会儒学等当代各种儒学思潮与形式谈起,他认为在新时代下的传统文化热又一次使得儒学成为了“显学”,但是以上说法只是体现了儒学的某一方面,而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儒学。目前无论是对儒学形式与制度的构建,还是内涵的诠释,都应首先理解什么是儒学。
杨教授指出,应该回到儒学的本源去看待这一问题,原始儒学常常被称为“周孔之道”。周公所代表的是“礼”,孔子所代表的是“仁”,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儒学的核心主要就体现在“礼”与“仁”的和谐统一中。
接下来,杨教授回答了为什么仁与礼会成为儒学的核心,并系统的论述了仁与礼统一化的具体表现。他认为,“仁”与“礼”是儒学区别于其他学说的重要标志,而且从周公到孔子、孟子、荀子,这两个方面是一以贯之的。所谓“仁”,是侧重于普遍的价值原则和内在的精神世界,而“礼”则展开为外在的规范系统和伦理、政治体制。从儒学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切的角度来说,仁与礼也是统一的。
杨教授指出,“仁”与“礼”的这种统一,归纳起来可以体现在三个领域。一是精神世界层面,主要表现为宗教、伦理与中国精神意义上的维度(即精神境界)三者在仁与礼上的统一;二是从社会领域来看,主要有政治、伦理与日常生活等三个方面,儒学的“王道政治”、“家国构建”以及“修齐治平”等皆可以看作是该领域内仁与礼的统一;三是天人之际。他认为仁与礼的高度统一是天人之际的表现。
最后,杨国荣教授特别指出儒学之所以成为儒学,是因为其综合性,及其多方面展开的不同面向。如果仅有仁和礼的内涵,而没有多维度的展开,儒学是空洞的;而如果没有仁与礼的内涵,只有向外的展开,这样的儒学是没有灵魂的。
在接下来的交流环节中,在座听众纷纷就自己感兴趣或者有疑惑的问题向杨国荣教授请教,他都一一作答,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评议环节中,舒大刚教授认为本次杨教授的讲座对于我们认识现代各种各样的儒学有积极意义。晚上21:00,讲座在热烈而融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