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 第201讲

时间:

地点:

2018年3月30日下午15:00—17:00,《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201讲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第二教学楼201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为河南师范大学吕友仁教授,题目是“孔颖达《五经正义》义例研究”。讲座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廖文辉博士主持。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杨世文教授评议。日本学习院大学王瑞来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潘斌副教授,古籍所尹波、王小红、张尚英、陈长文、杜春雷等老师出席了讲座,另有古籍所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其他校内外学人聆听讲座。

在讲座开始之际,吕友仁教授指出孔颖达《五经正义》对于经学、史学的重要意义,并认为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共有十二条义例,其中有四条被长期误解,有八条尚不为人所重视。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就是探讨被误解的四条义例与尚未被认知的八条义例。接下来,吕友仁教授分别就四条被误解之义例为在座听众娓娓道来。首先,关于注不驳(破)经之义例,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说:“著书之要,注不驳(破)经。”吕教授就这条义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五经正义》中,注驳(破)经之现象较常见,可分为直言破经、微言破经两种,并举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与讲解。

再次,疏不驳(破)注之例。吕教授统计了《五经正义》中的孔疏破注次数,其中,直言破注凡77例,微言破注248例,并各自例举了五经中的破注之处,考据扎实,文献足徵。

至于不取异义,专宗一家之例,吕教授认为此说上诬孔疏,下误读者。实际上,以《周易正义》为例,该书征引之注家多达19家。因此,相关表述应改为“一家为主,兼容并包。”

有关谶纬处理问题,尤其是此前历代学者感到困惑的此经与彼经互异,莫知所从一条,吕教授认为《五经正义》并非“殊乖统一之义”,而是存有一条学界尚未知晓的“各从其家而为之说”之例,并举例进行了说明。

此外,吕教授还归纳并举例讲解了八条学界此前尚未认知的《五经正义》义例:追求正确阐释经旨为第一要义之例、经文自疑之例、所选注家是指该注家的一家之学之例、有注的生杀予夺一操之于疏之例、疏可破经之例、疏须补注未备之例、对所选定的注家与落选注家区别对待之例、将落选注家的错误注解作为反面教材使用之例。

最后,在评议环节中,王瑞来教授称赞吕友仁教授读书细致,学术功底深厚,并为在座听众介绍了读书方法。杨世文教授认为吕教授解决了经学史上一个重大的问题,建议大家学习吕教授以扎实的朴学治经学的方法。下午17:00,讲座在热烈而融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