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成立主题论坛暨“儒释道论坛”第11-14讲【海报】

时间:

地点: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成立主题论坛暨“儒释道论坛”第11讲

中国历史上儒释道融合共生的文化机制

主讲人简介

项楚,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荣誉所长。曾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所长等职务。研究领域以敦煌学为核心,涵盖了语言学、文学、文献学和佛学等诸多方面。其中,对于敦煌俗文学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享誉国际学坛。出版《敦煌文学丛考》《敦煌变文选注》《王梵志诗校注》《敦煌诗歌导论》《敦煌歌辞总编匡补》《寒山诗注》等专著1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项楚教授具有深厚的国学根柢,孰读内外典籍,精于校勘考据,擅长融会贯通,在研究中熔语言、文学、宗教于一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治学特色。在佛教语言文学研究中取得了最为丰硕的实绩。他开创了中国语言学界系统而大量地运用佛教文献进行中古汉语研究的先河,堪称将佛学材料运用于其他学科领域里的典范。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成立主题论坛暨“儒释道论坛”第12讲

易儒道释:中国文化的新整合

主讲人简介

成中英,著名美籍华人学者、世界著名哲学家、著名管理哲学家,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早年师从一代哲学宗师方东美先生,后入哈佛大学,师从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分析哲学大师W.O.蒯因。1963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西哲学比较、儒家哲学及本体诠释学等。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250多篇。主要著作有《本体与诠释》《知识与价值》、《儒家哲学论》、《易学本体论》、《易经哲学与西方哲学比较研究》、《成中英文集》、《新觉醒时代:论中国文化之再创造》等。成中英先生是享誉中外的英文《中国哲学季刊》(1973)的创立者和主编,《国际中国哲学学会》(1974)、《国际易经学会》(1985)、《国际儒学联合会》(1993)等国际性学术组织的创立者与首倡者。作为海外儒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他长年致力于在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哲学,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划时代的巨大贡献。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成立主题论坛暨“儒释道论坛”第13讲

题目:探寻中华文化的基因

主讲人简介

刘仲宇,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明道道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从事中国哲学与宗教研究三十余年,早年以研究《周易》及宋明理学为主,1982年后主攻道教,兼及一般宗教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善于从事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撰有《周易与宋理学》、《道教影响下的朱熹》、《道教思维方式探微》等论文150余篇。个人学术专著近20本,代表作有《中国道教文化透视》、《儒释道与中国民俗》、《道教法术》等。近年,《道教授箓制度研究》被收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又获第十三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合作项目20余项,包括《中华道教大辞典》(副主编)、《中华道藏》(副主编)等。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成立主题论坛暨“儒释道论坛”第14讲

题目:三教圆融:蜀学的根本特征

主讲人简介

谭继和,四川省社科院历史学研究员,兼任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华口述史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等职务。1965年,师从著名学者徐中舒教授,攻读先秦史方向的研究生。后在北京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通史》编写组工作,长期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编辑出版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巴蜀文化研究。代表著作有《巴蜀文化辨思集》、《巴蜀文脉》、《仙源故乡》《郭沫若研究辨思集》等,主编有《天府神游》、《进策天府优游》、《共和国五十年四川文史书系》、《全景中国·天府之国》(外文版)、《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文化天府十二书系》、《当代四川要事实录》、《成都城市特色塑造研究》、《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夏禹文化研究》、《巴蜀文化图典》等,参与编纂《巴蜀文化通史》与《成都通史》,并参与多种建设规划评审等工作。

时间:9月28日9:00-10:00

地点:望江校区文理图书馆明远讲坛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