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5月22日晚上19:00—21:00,《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209讲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第二教学楼201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为安徽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汤用彤2017年度学术奖”获得者钱耕森先生。题目是“中西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史伯”。讲座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廖文辉博士主持。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教授评议。古籍所王小红、张尚英、霞绍晖等老师以及出席了讲座,另有古籍所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其他校内外学人聆听讲座。
在讲座开始之前,钱耕森教授为在座听众简要介绍了他所创立的“大道和生学”哲学体系,认为“和生万物”,并梳理了中国“和”文化的发展脉络。
首先,钱教授从“近代学人论中国哲学之始”谈起,并列举了近代学人对于中国哲学之始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他指出,陈黼宸主张“始于三皇五帝”,而胡适的观点是“始于老子”,冯友兰则认为“始于孔子”。钱教授分析认为,后两种看法流行至今近百年,对创建中国哲学史具有重大贡献。同时,他也承认老子、孔子的哲学具有重大意义,但不赞同老子、孔子以前无哲学的观点,提出了西周史伯以“和生学”创中国哲学之始的看法。
其次,钱教授具体论述了“史伯创中国哲学之始”这一观点的依据及内涵。他主要从“和生学”的提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
就第一个方面来说,他为在座听众介绍了老子的“道生”说、孔子的“天生”说以及史伯的“和生”说。他指出,据《国语(郑语》载史伯之言:“夫和生万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可知史伯以“和”作为生成世界万物的本原。钱教授进一步分析认为,“和”就是“以他平他”,其中的“他”代表不同的元素,而且数量必须是多元的。这种多元“他”之间的关系又必须在动态中达到“平”、“平衡”的状态和境地。不仅如此,史伯还认为万物是由土与金、木、水、火五个他相平衡而成。这样就构成了完善具体的“和生学”哲学体系。就第二个方面来说,钱教授认为史伯的“和同之辩”及其“和生”哲学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久远的影响,尤其是春秋战国诸子,如管子、晏子、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等,都受到“和生万物”这一观点的启发。
最后,钱耕森教授总结认为,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的哲学,对老子和孔子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大哲学家。中国哲学史的开端应该从公元前5世纪提前至公元前7、8世纪。史伯比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早约200年。所以,史伯也可以被称为中西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大哲学家。
在接下来的交流环节中,在座听众纷纷就自己感兴趣或者有疑惑的问题向钱耕森先生请教,他都一一作答,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总结环节中,舒大刚教授认为钱先生创立的这一哲学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并提示蜀学代表人物谢无量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哲学史,也值得借鉴。晚上21:00,讲座在热烈而融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