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5月10日晚上19:00—21:00,《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207讲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第二教学楼206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教授。题目是 “儒学的精神性之维”。讲座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廖文辉博士主持。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彭华教授评议。古籍所舒大刚教授、杨世文教授,以及杜春雷等老师出席了讲座,另有古籍所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其他校内外学人聆听讲座。
首先,杨国荣教授指出精神性作为观念形态的思想系统,儒学也包含精神性之维。宽泛而言,“精神”具有不同含义,可以从认识论、伦理学、本体论等角度加以讨论。但其实质内容则关乎价值之维,表现为价值关切上的精神性,注重物质需求和感性欲求,其内在指向则表现为意义的追求。
其次,杨教授从形而上的层面分析,认为人的存在与意义追求无法分离。他指出,只有在人那里才形成以意义追求为实质内容的所谓“精神性”问题。同时,意义的追求既不同于意义的消解,也有别于意义的加强。从儒学的原初形态来看,其精神性的维度可以从仁道和忠恕之道的统一中加以理解。仁道原则从价值论、本体论等方面为意义的追求提供了前提;“忠”与“恕”的统一则既意味着拒绝意义的消解,也意味着避免意义的强加。杨教授通过对儒家对于人的理解的考察,认为人自身包含内在价值,人才是构成一切意义追求的出发点,并列举了如当马厩坍塌时,孔子“问’伤人乎’”而“不问马”的例子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再次,杨教授认为,从比较视域看,意义追求有不同形态。他指出,首先可以关注“超越”和“成长”所蕴含的相异进路。在谈儒学或广义的中国哲学之时,晚近比较流行的观念之一是所谓“内在超越”。后者一方面肯定前者也有类似西方基督教的超越性(transcend)或超越性的追求,另一方面则认为儒学或广义的中国哲学所具有的这种所谓“超越性”,同时呈现“内在性”(Immanent)。他认为“克己复礼”中的“克己”不同于否定自我,相反,其最终的目标是成己,并由此谈到张载“横渠四句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指出,这充分体现了儒学注重人自身的成长,并且以意义追求为实质内涵,这既是精神层面意义的追求,又展现了这种意义追求的价值内涵。
最后,杨国荣教授以近代以来的历史衍化为背景,为在座听众进一步分析了这种意义。他认为,在儒学那里,人禽之辨构成了意义追求的出发点,儒家对仁道原则的肯定,也以人禽之辨为前提。人禽之辨与何为人的问题紧密相关,其本身也构成了意义追寻的本体论根据和价值论前提。但是,近代以来,在生物学进化论等的冲击下,将人和其他的对象(包括动物)等量齐观,人的物化与商品化十分严重,中西方都面临着意义失落之虞。这都值得我们反思儒学精神性之维在当下的意义及人存在的价值追求。
在接下来的交流环节中,在座听众纷纷就自己感兴趣或者有疑惑的问题向杨国荣教授请教,他都一一作答,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评议环节中,彭华教授认为杨教授这三次讲座是有系统的,并结合贺麟先生的“文化的体与用”谈了自己的感想。晚上21:00,讲座在热烈而融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