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2015四川大学中国史博士后出站报告会
来源:古籍所 编辑:古籍所发布时间:2015年12月03日

2015年11月26日,四川大学中国史博士后出站报告会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5楼复性书院举行。参加答辩的两位博士后是与四川大学古籍所舒大刚教授进行合作研究的宜宾学院副教授吴龙灿先生以及华中师范大学教师陈冬冬先生。答辩委员会成员有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国林先生、四川大学首席教授蔡方鹿先生、四川大学古籍所所长舒大刚先生、四川大学古籍所教授郭齐先生、四川大学古籍所教授杨世文先生。

报告会伊始,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茂老师宣读了人事处关于博士后管理的办法,并表达了对古籍所多年博士后培养贡献的感谢。

随后由上半场答辩委员会主席周国林教授宣布陈冬冬博士后的答辩开始。

0011.jpg

舒大刚教授作为合作导师简要介绍了陈冬冬博士后的基本情况。陈冬冬博士后的报告题目是《李道平< 周易集解纂疏>研究》,报告首先介绍了李道平的生平及著述,分析了李道平的生平、生活地域情况、并梳理了《周易集解纂疏》的著述、版本情况;第二部分介绍了《纂疏》的《易》例归纳和解经方法;第三部分介绍了本书的思想成就;第四部分对其学术史评价作了一个总结。陈冬冬博士后认为李道平可以作为清代时期湖北学者的高峰,也可谓是巴蜀易学“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结果。

蔡方鹿教授认为总的来说,工作报告下了很大功夫、解决了学术界的重要难题,但对报告中“理学不讲利益”这一观点提出了异议,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郭齐教授十分欣赏本篇报告朴实的风格,认为其选题具有学术价值、准备充分、分析深入、态度公允客观,代表了此课题研究目前的最高水平,不足之处在于分析中李道平的易学成就不够典型,研究结果比较一般。杨世文教授用“三句话、八个字”来概括了本篇报告的优点,“三句话”即继承了传统研究方法,对李道平生平、成就作了整理,对学术史贡献不足之处作了总结;八个字即“中规中矩、简明简练”,可以说是一篇非常认真非常合格的出版报告,但创新方面仍需加强。舒大刚教授提出对于教授们的意见,陈冬冬博士后应该在后期的提交过程中进行认真的修改,认为报告在资料上作了搜集,有些具有发覆的成果,具体到易学、哲学的拓展则有待加强。周国林教授也认为在肯定陈冬冬博士后科研成绩的同时,希望他在博士后工作中应该做出有创造性的成果和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最后经各位专家的无记名投票评议,全票通过同意陈冬冬博士后出站,周国林教授作为答辩委员会主席宣读了陈冬冬博士后通过答辩的决议。

报告会下半场是吴龙灿博士后的答辩,答辩委员会主席是蔡方鹿先生。

0012.jpg

吴龙灿博士后首先简要介绍了自己的报告,报告题目是《两汉三国经学文献研究》,这个报告是舒大刚教授领导的课题《中国儒学文献通史》中的一部分,对经学内涵、概念作了一个分析,回归到经学本义、义理等方面,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报告的深入部分时经学演变史的梳理,《周易》的升格,两汉三国经学文献特征、体例,两汉三国出土文献。突出了经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逻辑,并对现有文献的存佚作了考证。

周国林教授认为题目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对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系统的看法,但是就“周易升格问题”与吴龙灿博士后交换了自己的意见;杨世文教授认为报告总体不错,反映了这一时期经学发展的全貌,但感觉意犹未尽,如经典诠释学的问题、经典文献的总类和数量问题都点到为止,没有系统分析;郭齐教授认为报告整体杂糅,建议完善过程中应当明确研究对象,写得准确集中。舒大刚教授建议吴龙灿博士在日后的研究中从更大视野来研究,经学范式、儒学经典化都是这一时期的特征,应当将这些贯穿到报告中,以突出重点。蔡方鹿教授认为报告不那么完整,并且文中仅举杨雄的例子,显得片面,并认为不能过于拔高出土文献,传世文献才是社会发展的反映,应当重视。

最后,答辩委员会专家一致通过吴龙灿博士后出站,蔡方鹿教授宣读了吴龙灿博士后通过答辩的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