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中国儒学教材暨新本“六书十三经”编纂座谈会举行
来源:古籍所 编辑:古籍所发布时间:2016年09月30日

2016年9月28日下午,中国儒学教材暨新本“六书十三经”编纂座谈会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复性书院举行。座谈会由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古籍所所长舒大刚教授主持。西北大学张茂泽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所郭齐教授、尹波教授、杨世文教授、彭华教授、向以鲜副教授,来自西南财经大学、宜宾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安阳师范学院、成都慧生书院等单位的夏微、潘斌、高正伟、李东峰、陈冬冬、许松、仇利萍、张卉、汪舒旋等青年学者,以及四川大学古籍所、国际儒学研究院的青年教师、工作人员、研究生等四十余人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介绍了中国儒学教材及新本“六书十三经”的编纂情况,充分肯定了编纂工作的必要性以及对中国当代儒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讨论了儒学教材与新本“六书十三经”编纂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在编纂方式、体例、进度等各方面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01.jpg

中国儒学教材暨新本“六书十三经”编纂座谈会

座谈会伊始,舒大刚教授简要介绍了中国儒学教材及新本“六书十三经”编纂的缘起,从中国儒学发展现状和儒学学科建设的进程两方面强调了此项编纂工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向编纂工作者们重申了照顾全局、踏实做事、保证精品、务求平实、合理使用经费、加快编撰步伐等要求。

随后,张茂泽教授、郭齐教授、尹波教授、杨世文教授、彭华教授、向以鲜副教授相继发言,针对提交的部分教材样稿进行评议,对编纂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极富建设性的意见,并介绍了本人所承担教材编撰部分的规划设想。

张茂泽教授肯定了儒学教材编纂工作的重要意义,鼓励各位同仁“不忘初心”,努力把编纂工作做好,并分析了自己对“八通”之一“儒学思想”分册编写所提出的“世界观、修养论、推己及人论”三部分构想,认为编写要抓住儒学思想的特质与现实意义,并处理好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提出要为儒学“廓清迷雾、澄清误解”的目标。

郭齐教授对张茂泽教授“儒学思想”设计框架的理论深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抓住了儒学之精要,对杨世文教授等人的教材样稿成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向编纂者强调撰写教材与专着的不同,提出了风格与编纂体例要相对统一的建议。

尹波教授指出,在教材编纂过程中,各分册的交叉部分应该在篇幅上注意协调,这需要相关编写者及时沟通交流,并对“海外儒学”部分的撰写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重申了出精品的要求,建议延请专家逐部审稿。

杨世文教授认为教材编写有语言精练、逻辑清晰、材料准确、论述平实四个标准,要做好义理、考据、辞章的有机结合,并介绍了自己对于撰写儒史文献部分的设想,分析了其中的难点和存在的不足。

彭华教授专就出土文献的话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认为一定要重视出土文献的最新进展,“知古知今”,充分合理借鉴当代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针对增强教材可读性这一问题提出了“图文并茂”的建议。

向以鲜副教授认为世人对孔子和儒学有许多误解,他将孔子比作明镜,认为儒学工作者有义务为明镜拂去尘灰。儒学教材的编写有其独特性,应该“回归原典,回应现实”。

02.jpg

与会学者就教材编撰等问题进行讨论

其后,与会青年学者相继发言,大家依据已有样稿,结合自身编撰进程作了相关介绍,并就儒学教材的总体设计、编撰体例、编撰过程中共性之下的个性发挥、教材编写面对的对象、教材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结合等各方面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最后,舒大刚教授总结了与会同仁的发言,对讨论中提出的具体问题一一作出了回应,并充分肯定了本次座谈会所取得的成果。他表示,作为中国儒学教材及新本“六书十三经”编纂的组织者,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古籍所将进一步完善教材审稿、评议、出版机制,为各位作者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相关教材编撰者应深入研究、积极交流,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儒学学科的恢复以及儒学教材的编纂事业不懈努力,争取按时保质地为世人奉献出高水平的儒学教材和经典读本。座谈会历时近三小时,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