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8日上午9点,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教授在四川省文史研究馆作了题为《“蜀学”的继承与弘扬》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何天谷先生主持,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馆员、四川大学部分师生出席。
讲座之前,舒大刚教授向在座专家馆员汇报了四川大学古籍所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成果,并介绍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巴蜀全书》的编纂和出版情况。
讲座中,舒大刚教授首先阐述了“蜀学”的概念,指出“蜀学”就是在巴蜀大地发生,具有自己特色、风格、体系,并与中原学术互动的学术,而前代学人,如全祖望补《宋元学案》第九十九卷《苏氏蜀学略》、伍肇龄等《蜀学编》、谢无量《蜀学原始论》(《蜀学会叙》)等重要学术成果都能帮助我们了解和探究蜀学的概念。
随后,舒大刚教授又梳理了“蜀学”的发展历程:“蜀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六个时期”,而这其中又有四次发展的高潮,从先秦、两汉到隋唐、两宋再到明清,“蜀学”的发展可谓绵延不断,高潮迭起,其中尤以先秦、两宋和明清最为辉煌。
舒大刚教授指出,“蜀学”盛行于世,成就巨大。制度层面上,从文翁建石室,到孟蜀刻石经,都使得巴蜀地区文化兴盛,比于齐鲁;学术层面上,著名学者刘咸炘《论蜀学》曾言:“统观蜀学,大在文史。寡戈矛之攻击,无门户之眩眯,非封轸以阿私,诚惧素丝之染紫。”并且,儒学、道学都是蜀人所创,而释家者,异邦之学,蜀所传者二宗(禅宗、华严宗),文章也是惟蜀士独盛;信仰层面上,“蜀学”有区别于中原地区的独特信仰体系,那就是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代表的三才皇和以颜色命名的五色帝,同时通过礼殿祭祀先贤,礼殿由东汉献帝兴平初(194)蜀郡太守高眣重建,其功能是祭祀以周公为代表的历代圣君贤臣、孔子为首的儒林先师、巴蜀地区名贤,是蜀人的礼拜圣殿和精神家园;经典层面上,儒家经典在中原地区经过了“四经”、“六经”再到“五经”的演变,巴蜀则完成自“七经”而“十三经”的定型。文翁石室的教材是《七经》(秦宓、常璩),即“五经”加《论语》《孝经》,这一体系为东汉所继承。中原人士号称“兼通五经”,巴蜀人士则曰“精研七经”。历代石经收书不同,如西汉王莽石经无考,熹平石经七种,正始石经三种,开成石经稍多为十二种,但《论语》《孝经》《尔雅》不称经,只号“九经”。绍兴、乾隆石经晚出,更无论。唯后蜀广政始刻的“蜀石经”是十三种,号称“石室十三经”,儒家《十三经》体系至此完成。
最后,舒大刚教授阐述了“蜀学”以“道德仁义礼”为代表的主要思想和继承、弘扬“蜀学”的途径,即“立足巴蜀,借鉴全国,突出特色,走向世界”。讲座历时两个半小时,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