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博 川观新闻记者 肖姗姗
10月29日,2021-2030年国家古籍规划编制专家咨询论证会(西南片区)在成都举行。国家古籍办专家宫晓卫、姜小青、高克勤,以及来自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贵州人民出版社、巴蜀书社等高校和出版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未来十年西南地区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献言建策。

姜小青
姜小青介绍,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7个古籍整理出版中长期规划,推出了一大批古籍精品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此次古籍整理规划的重点是规划一个覆盖古籍工作全领域的古籍规划,体现全流程、立体式、多层次、分门类的特色。其中,全流程指涵盖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整理出版等个工作环节,立体式指规划编制学术与普基兼顾、传统整理出版与古籍数字化并重,分层次指将经典古籍、重要古籍、一般古籍按照轻重缓急进行规划,分门类是指按照学科分类规划,兼顾中医古籍、少数民族古籍等专项古籍工作。

四川是一个古籍大省,近年来,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古籍出版整理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那么,在未来十年,甚至在更长的时间要把古籍整理工作做好,四川应该怎么做呢?
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接下来,四川将通过规划引领,集中各方优势,减少同质化。做好对急需整理出版的、应该整理还没有整理的、正在整理还没有出版古籍的规划工作,建立健全促进出精品、出人才、出影响的机制,把古籍整理工作者的心血传承下来、推广出去。

在专家讨论环节中,四川大学古籍所所长、国际儒学院院长、教授舒大刚建议,在未来十年的古籍整理中,应该加大对西南地区特色古籍的整理和出版工作,尤其是针对西南地区的珍贵文献、珍惜文献、手稿文献的整理出版。
四川大学古籍所教授、杨慎研究中心主任郭齐提出,在进行古籍整理与出版规划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就古籍的出版应用价值进行界定,“有的只要妥善保存好,流传下来就可以,不需要整理。有的则是可整理、可不整理。还有就是必须整理的。在必须整理的部分,我们大部分已经整理了。目前我们的古籍文献保护,总体是属于拾遗补缺的阶段。”
中医古籍在此次论证会上得到了特别关注。成都中医院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表示,“古籍文献整理,不能只考虑出版而不考虑学术。我做了大半生古籍整理,特别希望做好中医方面的典籍整理。依靠这个古籍整理,培养后辈人才,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据悉,2021-2030年国家古籍规划编制专家咨询论证会(西南片区)共论证西南地区古籍整理规划项目180余个,其中四川省117个、重庆市28个、贵州省23个、云南省12个、西藏自治区3个。
专家们一致认为,古籍整理规划应立足国家文化战略需要和学术研究、教学需要进行战略布局,十年规划一定要体现国家水准,分层次谋划一批高质量的标志性项目,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做出贡献。应优先考虑重大项目、珍稀文献、濒危文献和特色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注意珍稀档案、日记手稿、冷门绝学成果等目前还较少整理出版的领域,向精注精校深度整理及高质量的普及推广类项目倾斜。会议还对整理合集全集、民间文献抢救整理、古籍数字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对治国理政文化资源和海外汉籍再生性回归等方向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