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外书》是孟子研究史上的悬案,由于该书遗失很早,人们无法以书为据进行实证研究,只能根据前人的零星记载来推测它的大概情况。首先问题是该书是否真的存在过?最早记载《孟子》的是《史记》卷七:“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司马迁的生活年代是公元前135年至公元前93年,所见当为西汉中期以前的文献,只载《孟子》七篇,并没有提及《孟子外书》。其次,班固(公元32年至公元92年)《汉书.艺文志》载“孟子十一篇”,[2]但该书实际上是刘向 (公元前77年至公元前6年)刘歆父子《七略》的变形,所反映的是西汉时期的书籍状况,比《史记》多出四篇,但未说明其缘由。明确提到《外书》其名及篇名的是东汉赵岐(公元108年至公元201年),其所著《孟子题辞》载:“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3]此后应劭(公元149年至公元203年)《风俗统义. 穷通》第七也有“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的记载。[4] 仔细分析以上关于《孟子》一书及其篇章数目的四条记录,不难发现它们其实各不相同。司马迁西汉中期以前的记载与刘氏父子中后期的记载在篇章数目上存在差异,一为七篇,一为十一篇,这很可能就是内容上的差异,可以推测为《外书》的出现。但由于记载简单,无法考察其原由。赵岐明确提出《外书》一名及各篇名,但差不多和他同时的应劭的记载却是“中外书” 并提,即《孟子》一书分为中、外两部分。这一史实可以概括为,西汉中后期《孟子》篇目开始增多,东汉时 《外书》一名及各篇名已经出现,《孟子》一书开始有内、外(或中、外)之别。
对《外书》作者的考察,必须与《孟子》的作者联系起来。但关于《孟子》的作者争论较多,归纳起来有三种:孟子自着说,师徒共着说,弟子追着说。赵岐为自着说的代表,他认为《孟子》一书是孟子自己所著:“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而《外书》 “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3由于外篇与内篇存在差异,于是他删掉自己认为浅显的伪托之作,这与他认为《孟子》一书是孟子本人作品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但更早的《史记》记载却并没有说它是孟子自己一人的作品,清代阎若璩等人则明言是师徒共着,这是目前比较认同的观点,即孟子和他的学生都参与了该书的编撰写作。[5]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孟子》七篇的主要作者是孟子,而且是经过孟子亲自修改润色审定过的,而《外书》四篇可能是孟门弟子与孟子 “难疑答问”时整理出来的素材,未经孟子审定加工,极有可能把孟子个人的思想放在内篇,把门人及后人的补充阐发置于外篇。[6]从外篇的作者为孟门弟子而非孟子这个角度来看,其文风、内容与《孟子》有细微差别,这属正常现象。至于西汉时篇章数目记载差异的原因,很可能是《外书》并没有依附《孟子》,而是独立流传,司马迁当时书籍有限,只能看到《孟子》七篇,而此后刘氏父子大规模整理古籍,接触面较司马迁广,看到了四篇《外书》,于是合为十一篇。赵岐仅因 “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便认定该书为伪作,虽然这与他对《孟子》一书作者的认识有关,但没有为《外书》作解,也没有把它作为附录保存下来。此后,人们便无从得知此书原貌。
《孟子外书》的篇名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关于此句的断句,一直存在争议,孙奕《履斋示儿篇》云:“昔尝闻前辈有云:‘亲见馆阁中有《孟子外书》四篇:曰《性善辩》、曰《文说》、曰《孝经》、曰《为政》。’”刘昌诗也提到乡人藏有《性善辩》,3这是第一种断句法,即《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但这遭到清人的批评,翟灏就认为馆阁所见与乡人所藏皆不可靠。 [7]而且,王充《论衡》提到孟子所著为《性善》,而非《性善辩》,[8]《孝经》本来就是一本书,孟子对它进行解说,《说孝经》才是比较合理的篇名。因此,《孟子》的篇目应当是《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以上二说相比,后一种断句较有说服力,但流传较广的还是第一种断法。
可见,《孟子》确有内、外之分,现在所传仅是内篇,即东汉赵岐整理后流传下来的《孟子章句》。而《孟子外书》则早已亡佚,只能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梳理其脉络。汉代关于《孟子外书》的明确记载有赵岐的《孟子题辞》及应劭的《风俗统义》。《汉书》载《孟子》十一篇,虽然并未明说内篇七、外篇四,但根据《史记》及后人如赵岐的记载,可以推知已经包含了外篇。赵岐亲自见过当时的《孟子外书》,有“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的结论,虽然他认为不是真品,但从另一侧面说明,在汉代曾经有过以《孟子外书》命名的著作,遗憾的是该书已经逸亡。晋代綦毋邃的《孟子注》九卷,比通行本多出两卷,这种情况有两种解释:篇章划分的不同,此时《外书》尚有存卷,只是不完整。但可惜该书已经亡佚,这只能算是没有实证的一种推测。唐代李善注《文选》,引用了綦毋邃的《孟子注》,[9]但唐人并没有明确提到《外书》一名。而宋人提到《孟子外书》不少,如孙奕、刘昌诗均提到《外书》之名,相传熙时子(刘攽)为《孟子外书》作注,但经后人考证,这些宋人所谓的《孟子外书》均为伪造之作。明代万历间,姚士遴得熙时子(刘攽)注《孟子外书》四篇,但没有说明该书的来历,其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之流传不广。清乾隆年间,吴骞将其偶然得见的《孟子外书》四篇刊刻,流传于世。但据考证,此乃姚士遴所得伪书,经吴骞刊刻,得以保存至今。
《续修四库全书》与《函海》均收有题为宋熙时子所注《孟子外书》,《续修四库全书》所收为吴骞于乾隆庚子(1780年)据周春家藏残本所刻。书前有清马廷鸾序,他明指熙时子为刘攽,认为这是刘攽因李觏不喜孟子,冒扬雄、韩愈、李翱三位大儒之名,作《四注孟子》以示之,《孟子外书》因依附于其后而得以流传至今。[10]书后有吴骞、胡震亨跋、 渊记,三人均对其给予了积极评价。该书篇幅不长,不到6000字,内容亦残缺不全。全书共分四卷,篇名采用《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有残缺),各为一卷。注释内容除了作者的阐释外,还引用了汉、唐刘熙、高诱、綦毋邃、丁公着、陆德明等人的注释,其中以綦毋邃为最,但均没有明说出自何书。注音采用反切与直注,如“见,溪遍反”,“夫,音扶”,训释范围包括人物、地名、事件、字句意义等,同时也总结每小节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