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巴蜀易学源远流长,神话传说作《易》之祖伏羲氏即为巴人。巴蜀地区卜筮活动兴盛,易学在此产生传承具有一定基础。秦楚与巴蜀毗邻,文化联系紧密。巴蜀易学从楚地传入是可能的。明杨慎以孔子弟子商瞿为蜀人,宋人杨绘、谯定之易传自扬雄之师严君平均反映出巴蜀易学起源早,影响远,值得重视。
关键词:巴蜀;易学;渊源;商瞿;杨慎
北宋理学家程颐说“易学在蜀”[1](P13461)[1]。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巴蜀地区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易学大家。西汉扬雄《太玄》、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宋苏轼《苏氏易传》、张行成《通变》、张浚《紫岩易传》、元黄泽《易学滥觞》、明来知德《周易集注》长期饮誉学界,成为研究易学不可或缺的著作。巴蜀兴盛的易学引起学人们不断的思考,其渊源如何就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一、神话传说与卜筮之风
巴蜀易学源远流长,其源于何时,尚不可确证。罗泌《路史》卷10称:“太昊伏戏氏,……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注:“乃阆中俞水之地。”[2][2]据常璩《华阳国志》卷1:“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3](P37)渝水就是今天的嘉陵江。《山海经》更记载巴国是伏羲氏的后裔所建立的:“西南有巴国。太暤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4](P435)《华阳国志》卷1:“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3](P58)看来这些记载都较接近,当有一定的根据,而伏羲正是《周易》的始作之人。他仰观俯察,效法自然,创制了八卦。《周易·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即伏羲。以伏羲氏本居四川而论,《周易》就自然源出于巴蜀。不过,伏羲居巴蜀本身是传说,其可靠性也说不清楚。蒙文通先生考察有关伏羲的传说,认为他是东夷民族的传说人物[5](P55-62)。
其实,《易》本卜筮之书,在俗文化中,易学与卜筮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卜筮活动是人类早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地区的卜筮活动十分兴盛。所谓卜筮包括卜占和筮占。卜占是用甲骨钻凿、烧灼,根据其嘶裂而形成的兆象来判断所问事项的吉凶休咎。在成都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已发现了大批从商代至战国时期的甲骨[6]。与卜占相比,筮占起源更早。筮占是用蓍草按一定的规则进行一定的演算,再根据一套解释理论来判定所占验之事的吉凶休咎。因此,古人分析二者差别时说:“龟,象也;筮,数也。”[7](僖公十五年)在古代巴蜀,巴人的筮占尤为发达。《山海经》中《大荒西经》提到巴地有十位著名的巫师:巫咸、巫即、巫肦、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4](P396)。其中的巫咸,被文献记载为筮占的发明人[3]。《吕氏春秋·勿躬》和《世本·作篇》都说:“巫咸作筮。”《周礼·筮人》说:“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九筮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参,九曰巫环,以辨吉凶。”[8][4] 这里提到的《连山》、《归藏》、《周易》,据郑玄《易赞》及《易论》,乃分别是夏、商、周三代之《易》[9](卷首《论三代易名》)。而“易”则是古代对筮占理论的通称。巫更等九名,唐兰以为是九个巫的名字[10](P50)。巴蜀早期有《易》也就不足为奇。
二、杨慎:商瞿是蜀人
从孔子下传的易学在先秦时是否流传到巴蜀并没有确切可靠的史料记载。《史记·孔子弟子列传》和《汉书·儒林传》均记载了《周易》自孔子至汉初的传承情况。《史记》云:“孔子传《易》于(商)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灾川人杨何。何元朔中以治《易》为汉中大夫。”[11](P2211)《汉书》所载与此略有差异,而六传至汉代则是相同的。
明代蜀地大儒杨慎认为商瞿就是蜀人。《升庵集》卷48《蜀志遗事》:“孔子弟子商瞿,《世本》作‘商瞿上’,《文翁石室图》亦作‘商瞿上’。宋景文公(宋祁)作《成都先贤赞》,以商瞿上为蜀人。考之《路史》及《舆地纪》,瞿上城在双流。”[12]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5“双流县”记载:“双流县有商瞿里,本志云:治东十里瞿上乡,有孔子弟子商瞿上墓,时有锦鸡、白鹇见焉,文明之德未艾也。”[13][5] 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67“双流县”也称:“瞿上城在县东十八里,相传蚕丛氏所都,亦曰商瞿里,以孔子弟子商瞿所居也,今为瞿上乡。”[14]《大清一统志》、乾隆及嘉庆《四川通志》同样记载商瞿是四川双流人。《大清一统志》卷294《成都府》载:“周商瞿,双流人,孔子弟子,生于瞿上乡,殁亦葬于瞿上,至今墓碣犹存。《文翁石室图》作商瞿上。”[15]如此,巴蜀易学之传又当始于商瞿。
不过,对商瞿为四川人的记载,后人多有质疑。《史记·孔子弟子列传》明确记载:“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11](P2211)司马迁学《易》于杨何,所记易学传承渊源有自,再加上严谨的治学态度,很难简单地否定他的记载有误。此外《汉书·儒林传》、《孔子家语》卷9《弟子解》均记载商瞿为鲁人。张澍着《蜀典》,对杨慎等人的论说作了批驳。《蜀典》卷2《人物类》说:“司马迁、范晔、王肃等均以商瞿为鲁人,盖商姓也,瞿名也,字曰子木。司马贞、颜籀以为复姓,误矣!而宋祁《先贤赞》以为蜀人,杨慎遂谓为蜀之瞿上人,且云《世本》作商瞿上。《世本》今虽不传,然诸书所引俱在,并无商瞿上之文。《文翁石室图》亦未尝作商瞿上。近人引《石室图》作商瞿上者,误从杨氏,非原文也。《路史·国名记》云:商 有瞿父鼎,有商瞿氏,宜为瞿上。罗氏之言盖谓商有瞿氏,以地为氏,宜于瞿上也,犹言淳姓出于淳于,钟姓出于钟离云尔。其以商瞿为复姓,又沿《索隐》、师古之说。杨氏不知,直云商瞿名上,谬甚!近人作《双流志》,遂云瞿生于瞿上乡,卒亦葬瞿上,墓在县南五十里之应天山。夫因瞿上而谓商瞿为是地人,岂言偃是偃师人,卜商是商丘人乎?必不然矣。曹学佺《名胜志》谓瞿受《易》夫子,时有锦鸡白鹇,为文明之象,抑何附会之甚耶!” [16]这样就驳斥了杨慎所列三条证据之中的两条,并澄清了《路史》之误,有利于把握误商瞿为蜀人的源流变故。但是,张澍于宋祁之说略而不谈,辩驳颇为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