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论语·泰伯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析疑
来源:古籍所 编辑:古籍所发布时间:2006年01月13日

在《论语·泰伯篇》中有一句令人十分费解的话,那就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几多年来使人迷惑至深,至今犹未能解惑。而这句话却又成了封建统治者推行愚民政策的绝妙借口。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难道说这会是儒家的学说吗?不见得吧!绝对不可能,它与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如此的不一致,与整部《论语》的精神是如此的不合拍。那究竟为什么呢?我说问题就出在朱熹身上,由于朱熹不懂古文的结构,连如何分段都不会,只要看到“子曰”二字,就不由自主地习惯成自然地对原文作了分割,结果造成断章取义的错误,再加上解释上的错误,因而造成今天这种结局。今天我们要澄清这个问题,先要恢复整段全文的面貌,然后才能作出符合逻辑的解释。整段全文是这样的。“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们从这段全文的内容来分析,发现这正是孔子与学生们谈论乐理,谈论音乐的作用与效果的记述。从记述中可以看出,这正是《乐经》的精华所在。所以才被孔子的学生记述在《论语》中的。这后二句话,正是表明了音乐所能起到效果的述说。可惜的是《乐经》已经失传,要不,拿来一对照,也就不会发生被朱熹先生断章取义的事了。

解释这段文字,先要知道制作乐曲的步序,这就是先作词,有了词再去谱曲,看来三千年前的古人也不例外。所以孔子说了“兴于诗”。“诗”就是歌词的意思。“兴于诗”就是说制作乐曲先要从作词开始。“立于礼”,“礼”就是政治制度。“立于礼”意思就是说: 要立足于政治制度的需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文艺创作要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成于乐”,意思就是说摆正了文艺创作的政治立场,创作出来的乐曲,才能受到人民的欢迎,才会有所成就,才会有成绩,才能传之于世,才能久而不衰,才能起到感化人民的作用。这种感化人民于无形,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改造了自己的行为,这就是音乐的作用与效果。所以孔子说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就是说“人民是可以通过音乐去诱导他人生向往的方向”。“由”就是诱导的意思。但他自己不会知道,“你也不用去告诉他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是音乐给人带来潜移默化的神奇效果。这正是儒家学说的精华。呜呼!朱熹又何知其中之奥妙哉!

附带要说明白的,音乐,不是所有的音乐都能起到感化作用的,只有健康、舒美、温馨、柔和的音乐,才能熏陶人们的情操,才能感化人的灵魂。孔子一向反对粗犷的音乐,因为它能使人发狂。也一向反对靡靡之音,因为它能使人意志消沉。孔子之所以要纂辑《诗经》,正因为在全国成千上万首歌词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所以孔子只选择了既富有地方色彩,又富含人情味,既不致使人淫佚,又不致使人颓废的作品三百零五首,使之传诸于世。只有选择好的歌词,才能配上好的乐曲。孔子说了《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即孔子选择的标准吧!可惜《乐经》失传,我们已经无缘听到这种雅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