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经学昌明,西汉今文经学立于学官,盛极一时。东汉今文经学虽也立于学官,但是已经走向衰落。而古文经学在民间兴盛,大师辈出。至东汉末年,郑玄兼采今古文,遍注群经,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今古文之争。郑玄注经尤多,而最精礼学。他注三《礼》,使三《礼》之学历千百年之久,其学术影响力绵延不绝,直至今日仍是人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礼学必读的重要注疏典籍。立言之德,泽及后世学人。鉴于郑玄《三礼注》的重要学术地位,历代均有学人对其进行研究。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贾公彦《周礼义疏》、《仪礼义疏》专疏解郑玄《三礼注》。宋代卫湜《礼记集说》博采群说,郑玄注也备为一说;李如圭《仪礼集释》全录郑玄《仪礼注》,博采众说,进行解释。清代胡培辇《仪礼正义》、孙希旦《礼记集解》、张尔歧《仪礼郑注句读》、孙诒让《周礼正义》于郑玄到清初诸儒之说无不采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郑玄《三礼注》的研究仍多停留在字句训诂方面,而少有突破。近二十多年以来,郑玄《三礼注》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有些成果还突破传统研究的路数,具有开拓性,其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版本、文字、训诂和修辞等方面所进行的研究,这方面的文章相对较多;二是从学术思想的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包括郑玄《三礼注》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内涵,以及《三礼注》在学术史上的地位等,这一方面文章不多,总体上显得不足;三是对郑玄《三礼注》进行综合论述,涉及郑玄的生活时代、学术经历,由此而论及郑玄《三礼注》的特点和学术影响等。这一方面多在一些学术专着的某一章或某一节有所涉及,所论也有深有浅,但是专门的研究尚不多。本文旨在对近二十多年以来郑玄《三礼注》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以见其研究状况和基本走向。
一、从版本、文字、训诂和修辞等方面所进行的研究
从版本方面对郑玄《三礼注》进行研究方面,王锷用力比较多。他的《郑玄〈周礼注〉版本考》(《图书与情报》1996年第2期)和《郑玄〈仪礼注〉版本考》(《图书与情报》1995年第3期)两篇文章,对郑玄《周礼注》和《仪礼注》两书的最早刊刻、历代所刻之版本源流、存佚状况等均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辨。此外,王锷在他所主编的《三礼研究论着提要》一书的“《礼记》类”中,对郑玄《礼记注》的版本分为三大类:唐以前写本、石经本和刻本。刻本又分为书末附有唐陆德明《释文》者和书末未附有唐陆德明《释文》者。并对未附《释文》的二十七个版本和附有《释文》的二十四个版本分别做了较为细致的考辨。在对郑玄《礼记注》的单篇进行考辨方面,孟威龙的《〈大学〉郑玄本与朱熹本之异同考》(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此文对《大学》郑玄注本与朱熹注本进行了比较。第一章考察和论述《大学》的来历、成书、流传等情况;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探讨郑玄和朱子的治学方法;第四章比较郑、朱二人的注释方法;第五章探讨《大学》的错简问题。从而使人们对郑玄所注《大学》本和朱熹所注《大学》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所认识。
近二十多年以来,从文字、训诂方面入手对郑玄《三礼注》进行研究的学者当中,杨天宇用力不少,成果也较多。他的《郑玄校〈仪礼〉兼采今古文的三原则》(《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和《郑玄校〈仪礼〉兼采今古文的二原则》(《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两篇论文中,对郑玄《仪礼注》兼采今古文坚持五条原则进行阐释,即“合理的原则”、“符合规范的原则”、“存古字的原则”、“字义贴切的原则”、“习用易晓的原则”。杨天宇在《郑玄校〈仪礼〉从古文本字不从今文通假字考》(《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和《郑玄校〈仪礼〉从今文本字不从古文通假字考》(《史学月刊》2006年第8期)两篇论文中认为,郑玄在给《仪礼》作注时兼采今古文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从本字不从通假字:有从今文本字而不从古文通假字者,也有从古文本字而不从今文通假字者,因为本字更能贴切地表达经义。他遍索《仪礼》中郑玄从古文本字不从今文通假字之例凡三十六条、从今文本字而不从古文通假字之例凡九十条,并一一考辨之。
郑玄是一个训诂学家,他在《三礼注》中使用了不少训诂术语。对郑玄训诂术语的研究方面有不少论文。李玉平《试析郑玄〈周礼注〉中的“古文”与“故书”》(《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5期)一文,通过考察郑玄《周礼注》中使用“古文”和“故书”类术语的全部用例,总结了这两个术语的具体使用形式,区分了二者的职能,认为“古文”应当是指比郑玄所见古文经《周礼》文字更早的写法,属于历时沟通字际关系的术语;“故书”则是郑玄使用沟通《周礼》不同版本用字的术语。作者还分析了这两个术语各自的来源。除此之外,李玉平还撰写了《郑玄〈周礼注〉“读如”类沟通字际关系术语分析》(《台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作者认为,《周礼注》中的六十二条“读如”类术语最主要的功能是充当沟通字际关系的术语;再是拟音兼释义、拟音及释义。在作为沟通字际关系的术语“读如”中,又以沟通通假字和本字的居多。
邓声国《郑玄〈仪礼注〉训诂术语释义例刍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3期),通过全面搜集整理《仪礼注》的训诂术语释义的用例,并对其进行归类分析,力求反映出郑玄《仪礼注》一书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训诂条例和训诂方法。并力图通过这种钩稽分析,能从整体上把握郑玄运用训诂术语简明扼要释义的方法,从而从一个侧面反映郑玄注书的特色,同时也有裨益于人们阅读古注。
傅华辰《〈礼记〉郑注对同义词的揭示和辨析》(《滁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一文归纳了郑玄《礼记注》辨析同义词的方法。这种辨析对于人们理解古书很有帮助,对现代汉语的同义词辨析也有意义。李萍《郑玄〈礼记注〉据境释义新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一文运用语境理论,对郑玄《礼记注》据境释义的训诂方式作了探究,以突出其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此文对郑玄根据语言环境释义和社会文化环境释义进行了论述。此外,李平、邓军《郑玄〈礼记注〉随文释义的语境研究》(《云梦学刊》2000年第4期)认为,郑玄《礼记注》随文释义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根据辞例释义;二是根据语义搭配和语法组合关系释义;三是根据语用释义;四是根据文意照应释义。马君花《郑玄〈礼记注〉训诂用语浅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2期)通过对郑玄《礼记注》训诂用语的全面整理、分析和归纳,从训释实词用语和训释虚词用语入手,试图说明早在东汉末年,我国传统训诂学就已经有了相当完备的用语体系。此外,马君花《论郑玄〈礼记注〉在训诂学史上的成就》(宁夏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运用归纳、统计、对比和描写的手法,全面而系统地分析了郑玄《礼记注》在传统训诂学史上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