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孝道”的民族,这一优良传统曾经伴随我们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从低迷走向辉煌。一项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最近报告说:“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7.7%,按照国际上的惯例,超过7%就算进入了老龄社会,所以,未富先老,成为中国人口战略转变过程中需要重点对待的大问题。”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社会里,不能继续工作却需要人照顾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正常范围。如何善待这些曾经对我们有过养育之恩,曾经对祖国建设作出过贡献的老人?如何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安?这已经是摆在我们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年的面前的重要问题。面对中国这样一个“未富先老”的人口大度,不可能由政府承担起所有的养老义务,其中一部分重要责任,必须由青人来分担。
可是今天,我们的青年作好了养老敬老的思想准备了吗?也许未必。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民族已经丢掉了许多优秀的传统,人们已经不太知道什么是“孝道”,如何尽“孝心”了。在今天,我们有必要呼唤这久违的中华美德,反思曾有的“孝治天下”的历史,重提“孝”这个的温馨字眼了。《孝经》正是一部曾经教会我们民族如何恭行“孝道”的经典,也是一部今天仍然有助于我们重温“孝道”情感的教课书。那么,《孝经》内容究竟如何呢?那些内容今天仍然还有积极意义呢?
如果要问世界上有没有篇幅极短而又影响极深的经典著作?人们第一反映无疑是这部篇幅不足两千字的《孝经》。《孝经》是“十三经”中文字最少的一部经典;但是就其影响的普遍性和深刻性而言,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任何一部书可与相比了。《孝经》是以最小的篇幅实现了最大影响的经典文献。
《孝经》相传是两千多年前孔子口授给曾参而由曾参写录成书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缔造者,是大圣人;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是大孝子、大贤人,《孝经》由圣贤合力创作,圣有德而贤有功,《孝经》代表的正是圣心贤志、圣道王功,相传孔子说:“吾志在《春秋》,而行在《孝经》。”郑玄说:孔子既造《五经》,复作《孝经》以总会之。《孝经》正是孔子为了贯彻以《春秋》为代表的《五经》精神而制作的行动纲领。
《孝经》全书很象一篇极简要的文章,全书只有1800字左右(今文经1799字,古文经1872字),却说尽了“孝道”的内容、价值及其在各个领域的运用,从父母在世到父母亡故后的所有孝行。《孝经》文字凝练,字字珠玑,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全书共分成若干章节(今文分为18章,古文分为22章),逐层推进,委委道来。
首先,《孝经》认为,孝本源于原始的亲亲之爱,说:“父母生之,续莫大焉。”“父子之道,天性也。”视“孝道”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人人皆父母所生,个个皆尊长所养,知恩图报,寸草春晖,凡有血气,莫不如此。人知道爱类(即与自己的同类和谐相处)就是“仁”,知道报恩(报答养育之恩)就是“孝”,这似乎用不着多言。有了“爱类”意识的仁才有不残不暴、实现和谐的“仁政”;有了“报恩”意识,才能敬亲顺长,产生各种善性。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孟子也说:“立爱自亲始,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故孝被奉为百行之先,众善之源。《孝经》称孝为“至德要道”,可使人民“和睦”、“上下无怨”。就是这个道理。《孝经》针对有人不爱类而残害同胞、不报恩而遗弃父母,认为“非孝无亲”,是“大乱之道”,罪不容诛:“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在如何行孝上,《孝经》又分出三个境界:“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第一层次是家庭内部的事情,第二层次是政治社会领域的事情,第三层次是道德建设的事情。什么是“事亲”呢?《孝经》说:“君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什么是“事君”呢?实际上就是“移孝为忠”。《孝经》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以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什么是“立身”呢?用《孝经》的话说就是:“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也就是在养亲敬亲取得家庭内部和谐,在社会上取得事业成功后,进而在道德理想层面有所建树,实现“立功”、“立言”、“立德”的大成就,也就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曾子说:“大孝尊亲,其次能养,其次弗辱。”“能养”属于“事亲”的范围,“尊亲”则属于“立身”的内容了。很显然,《孝经》之“孝”已经不是纯粹的“养亲敬亲”情感了,而已从“亲亲”的家庭伦理出发,将人与人的关爱之情、责任之心,推而至于整个社会和天下、国家,将其属于父子之亲、母子之情的伦常关系,与上下等级、友朋交谊、君臣之道、夫妇关系等结合起来,从而起到端正人心,纯化情感,改善关系,达到和谐的作用。成功地实现了事亲敬长之情与忠君爱民之义的结合,修身齐家之法与治国平天下之道的结合,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善良本性、谦谦君子和忠孝节义的人格,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孝经》将“孝”定义为一切善行美德的根源,已经不单单是教“孝”之经,还是导“善”之典,致“美”之源。《孝经》是“善”和“美”的源头活水,是教导人们如何成为善人、君子的指南北斗。
为了指导国人自觉地奉献孝心,正确地履行孝道,《孝经》还为不同等级的人制订出行孝的准则,即所谓“五孝”。如对于富有四海的天子,《孝经》要求他“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型,示范)于四海”,也就是要对老亲做到爱敬,对民实行德治,用榜样的作用来感化人。对于诸侯,《孝经》要求其“在上不骄”,“制节谨度”,以便“富贵不离其身,保其社稷,和其民人”。对于卿大夫,《孝经》要求其循规蹈矩,“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做到“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对于士人,《孝经》要求将孝心化为忠顺,“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对于庶人,《孝经》要求其“勤身节用,以养父母”。每个等级由于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在行孝时的责任和具体要求也就不一样。但是,对父母的养和敬却是相同的,也是一贯的。所以《孝经》说:“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祸患不及者,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