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研究和讨论孔子及儒学的文章很多。但有的观点值得商榷。例如,有人认为,孔子儒学是为封建专制服务的。我认为,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澄清,这有利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儒学,更好地发掘儒学的现实价值。
孔子那个时代还没有封建专制制度,这个制度是秦汉时代建立的。特别是西汉时代独尊儒术,儒学就成了封建专制的助手,与封建专制有了割不断的联系。按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任何一个社会刚出现时,都有它的合理性与进步性。封建主义社会刚产生时,当然也有它的合理性与进步性。封建主义相对于奴隶社会,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和进步。有些人在反对封建主义中,忘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原理。秦汉时代是封建主义初期,应该说可以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的。那么,为新社会,为新的生产力代表服务,不是很值得肯定、赞扬吗?董仲舒利用孔子儒学为新的生产力代表封建地主阶级服务,在历史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董仲舒是伟大的政治思想家、政治哲学家、经学大师。汉代儒学就是当时的先进文化的代表。儒学在魏晋时代受到一些人的攻击和批判,这只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对儒学教条化的否定,并不因此使儒学没落。在唐代,虽说三教分立,在政府机构设置和行政操作上,行政的理念上,仍然主要体现儒家的精神。唐朝政府将《五经正义》石刻立于皇宫前面。宋代以后,突出了“四书”,淡化了“五经”,这仍然是独尊儒家思想的表现。典籍中心的变化说明儒学与时俱进。元代是蒙古族入主中原,他们虽有自己的习惯与风格,但都与儒学融为一体,他们在孔庙立了高大的石碑,就说明了问题。清朝是满族入主中原,他们也有自己的传统,也一样与儒学融为一体,康熙在孔庙立了更大的石碑。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人才,进入统治集团。而科举制度多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内容。这都说明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按儒学的标准选拔人才。
总之,我们可以说,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中国政治思想界基本上都是以儒学为统治思想的。在这两千多年中,中国的社会文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都是很突出的。从总体上说,中国维持了统一大国的局面,并有几次相当辉煌的盛世时期。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孔子那个时代并没有专制制度。孔子儒学被后来封建专制所利用,而中国封建制度由于儒学的渗透,使专制制度带有较多的人性化色彩。儒学营造了较多的安定局面,使人民过较长时间安居乐业的生活。而且专制制度在历史上的作用也不能全盘否定。近代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就将专制说成一无是处。在理论研究上,应该具体分析,更应该历史地评价。在历史上,没有专制就等于没有皇帝,有皇帝比没有皇帝好。在那个时代,皇权是社会秩序的代表。在董仲舒那里,儒学就是“天”,儒学是要维护封建统治,从而维持安定的社会秩序,让人民过安居乐业的生活。统治者如果不能勉强行道,有失道之败,又不能自省,也不能改正,私欲膨胀,给人民带来灾难,那么,儒学就给人民推翻这个统治提供理论根据。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在封建社会的整个过程中,起了制约皇权的作用。直至封建社会的末期,明清时代,还有天坛,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祈天,对天有敬畏的思想,因此不敢纵情肆意,胡作非为。有的人说,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独尊儒术”,那么“独尊”过什么呢?这种绝对化的思维是研究不了哲学的!
总之,孔子所在春秋时代,还没有封建专制制度。秦汉以后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代表新的生产力,是社会进步力量,儒学为其服务也有进步意义。只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儒学也已经僵化,统治者统治不下去了,人民也忍耐不下去了,革命就发生,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在思想上也一样要摆脱僵化儒学的束缚。要恢复独尊儒术,是不现实的、不可能的;彻底抛弃儒学,也是不应该的。我们的原则应当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吸收封建时代人民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和外国人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用于建设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