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金生杨:巴蜀易学综论
来源:古籍所 编辑:古籍所发布时间:2007年05月13日

巴蜀地区易学发达。自西汉文翁兴教,巴蜀文化比于齐鲁之后,巴蜀易学名家倍出,特色鲜明,在易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巴蜀易学精义倍出,与特有的术数文化相渗透,富于神秘色彩。而易学的深入民间,更引起世人的广泛好奇。宋程颐提出“易学在蜀”的口号,引起时代共鸣,成为不易之论。对于巴蜀易学的整体成就,谢元量、雍书棣、李朝正、胡昭曦、谭继和等学者都有了初步的探讨,但深入研究尚乏其作,巴蜀易学之特立于易学之林的诸种蕴含尤其需要再作思索。

一、巴蜀易学的历程

巴蜀易学从传说时代、筮占之术算起,至今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而从有正式记载的历史算起,也有两千多年了。纵观巴蜀易学的发展历程,自先秦至今,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时期。

(一)巴蜀易学传说期:先秦

历史上,学者们讨论易学均以伏羲制八卦始。先秦时期,并没有完全可靠的史书记载巴蜀有易学存在。不过,巴蜀筮占风兴盛,而与易学有关的传说人物伏羲、大禹,乃至孔子弟子商瞿等均与巴蜀有着密切关系。周王室以宗姬封于巴,而蜀参与牧野之战,《周易》入蜀有先决条件。战国时期,巴蜀与秦、楚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秦大量移民入蜀,而楚、蜀文化交流甚广,从秦、楚传入易学也是可能的。可以说,先秦是巴蜀易学的传说时期。

(二)巴蜀易学兴起期:两汉三国

两汉时期,巴蜀易学经文翁宣化而兴起。在今文经学兴盛的年代里,巴蜀士人将象数易学与本地的术数之学相结合,形成了巴蜀特有易学风尚,易学家倍出,而尤以术数为尚,可与中原齐鲁相抗衡。象数易学之兴盛,直到东汉末古文学大盛之时,蜀地依然今文易学独盛。汉末三国时期,蜀人奔走于荆州,得闻荆州新学,在原有基础上开玄学易之新声。

此时期,赵宾独有所得,依附于孟喜而享誉全国;严遵以老、庄而合于《易》理,以卜筮而教授忠孝仁义,独步全国,开玄学《易》之先声;扬雄承严遵之绪余,用焦延寿卦气之术,仿《周易》而作《太玄》,尤为拟经之鼻祖,影响之巨,无人可与颉颃;任安、冯颢学于杨厚,是为今文学之大宗;杨由、段翳诸人,皆主占验,是为易之别派。至若古文易之传播,巴蜀实晚,而李撰《古周易》或为宋代《周易》复古之楷模,其易学则与王肃、王弼旨意相近似。至蜀汉丞相诸葛亮,犹以其八阵图见重于易学界。

(三)巴蜀易学初步发展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渐成战略争夺要地。在无情的争战中,巴蜀易学备受摧残,世家大族在易学传承中突现其特殊作用。巴蜀易学沿着继承象数、兼采义理的脚步艰难行进,其不附草依木,独有所见,自有所得的精神更加显现。隋唐时期,巴蜀经济得到了恢复,并逐渐繁荣,文化也日渐兴盛起来。五代之时,全国四分五裂,混战不断,而偏处一方的巴蜀在前后蜀的统治下,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魏晋至五代时期,易学逐渐由象数、玄学并重的局面走向玄学独盛,尤其是唐初制定《五经正义》之后,玄学易学一统天下,流行数百年之久。两汉象数之学日渐为人们所淡忘,以至著作飘零,不绝如线。此时的巴蜀,象数易学一直延续发展,玄学易也有了广泛传播。此外,佛道易学不但出现,而且有了高深的造诣。范长生治《易》,号称“蜀才易”,犹尚象数易学,而又挹而进之。卫元嵩制《元包》,再效扬雄。何妥兼宗郑玄、王弼易学,有南北学合流之风。李鼎祚宗象数而不废义理,在象数废坠的大势中,博采汉魏象数易学,纂成《周易集解》,存其绪余,延其生机,其功尤着。赵蕤注《关氏易传》,术数见长,而尤重天道人事。后蜀石经,经注兼采,王弼易学存而见扬。至如宗密遁入空门,不妨释《易》相参证,于佛教易学自有其功;彭晓为《参同契》分章作注,开启宋代图数易学,而于道家、道教易学尤多发挥。

(四)巴蜀易学兴盛期:两宋

两宋时期,巴蜀易学之盛,得获程颐“易学在蜀”之誉,终为不易之论。巴蜀学人承隋唐学术之盛,不但象数、义理有了新境,而且大胆创新,成就图书易学,勇于接纳,理学易、史学易、古易学等都有阐释发挥,在易学大家庭中,贡献尤着。

此时期,陈抟首开图书易学一派,于蜀多有传承。南宋张行成穷研《太玄》、《元包》、《潜虚》、《皇极经世书》,总数学易之大成。房审权继李鼎祚而纂《周易义海》,独宗义理,与蜀地象数传统虽异其趣,而得新创独见之实。与洛书、新学鼎足而三的苏氏蜀学,易学尤为核心,虽无意废弃象数,而独以义理见长。李杞传其学,扬以史学,更阐玄学之风。谯定得蜀学《易》之传统,远有师承渊源,又再受程颐理学《易》,独开一大派。冯时行、李舜臣、张行成、张浚、张栻实其绪余。晚宋魏了翁私淑朱熹,总结宋《易》,而先究注疏,博综兼采,易学成就非同一般。其传诸人,亦能以易学显。宋代大兴的以史证《易》的史学易、恢复古易原貌的古易学,于蜀也推阐之作。宋代巴蜀,《太玄》、《皇极经世》之学十分盛行,而沿袭汉代象数,时有新义者也多有其人。比之他地,略有逊色者,关学易、心学易、功利派易学尔。

(五)巴蜀易学持续发展期:元明

元明时期,巴蜀易学沉稳地向前发展,而且有着突出的成就。元代,巴蜀易学的发展主要得力于侨居在外地的易学家的努力。他们不但跟随时代的步伐,追逐程朱,推扬理学《易》,而且也沿着汉宋易学发展的历程,在象数义理上迈进。黄泽等赵采折衷程《传》、朱《义》,以理学为宗;王申之辨析图书,以卦主为说,精义颇多;黄泽“以积思自悟为主”,穷研易学数十年,其说《易》以明象为本,明象以《序卦》为本,而占法以《左传》为据,不取王弼玄虚之学。赵采、王申子、黄泽三人实为元代巴蜀易学中的佼佼者。

到了明代,深思穷索的来知德,以错综言《易》,力主象数,再次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易学在蜀”的不易之言,达到了明代易学的高峰。熊过、杨慎等人则有辅益之功。不过,明代的巴蜀在文化上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说先期的杨慎还能踵武继绝的话,其后心学的蓬勃发展对蜀地影响并不大。虽然赵贞吉以心学略有名声,但其易学不显。很明显,在明代,巴蜀易学已走向衰落。

(六)巴蜀易学衰变期:清代

清代的巴蜀,在经过漫长的振荡之后,文化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恢复发展。易学在此时整体上完全处于衰歇时期。此时,全国易学名家辈出,但巴蜀地区基本上没有闻名于全国的人。这但从《四库全书》的著录即可见一斑。即使在《四库全书》编成之后的时期,巴蜀地区仍然如此。直到清末,廖平以经学著名,但其易学思想离奇古怪,也不为人重。当然,这并不能说清代巴蜀就没有可以流传于世的易学著作了。事实上,清代巴蜀地区仍有不少的易学著作,如李开先、胡世安、李调元、刘沅等人均有创作,《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收录了好几部巴蜀易学著作。只是说,这些著作的份量和影响已大不如以前,在全国的地位更是微乎其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