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研究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主体风格,所以中国传统学术史大而言之就是一部历史文献研究史。历史文献研究以传统的经书注解、史书训释为典型样式,考证、校勘、编纂、辨伪、辑佚等为主要研究方式,代有硕果,世不乏人,18世纪至19世纪的清代干嘉时期达于顶峰。之后,中国学术的转型促使历史文献研究从干嘉时期的学术主流降格为一般的甚至是基础的学术研究,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考古学等新学科的发展,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应用,今天的历史文献研究在方法与内涵上都较以前有所突破。
四川大学向来重视历史文献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关。四川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的锦江书院与创办于清光绪元年(1875)的尊经书院,这两所书院尤其是尊经书院的优良传统对后来的四川大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张之洞创办的尊经书院,摒弃陈腐的八股时文,反对空疏繁琐的学风、文风,注重对中国儒家经典的学习和研究,提倡通经学古,成为近代蜀学的发源地之一。尊经书院邀请专精《公羊春秋》的王闿运为主讲前后长达八年,培养了大批长于经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儒学文献研究的人才。从其刊刻的学员作品集《蜀秀集》、《尊经书院初集》、《尊经书院二集》、《尊经书院三集》来看,当时尊经书院的学生对六经皆有研究,且考证严谨、详实。廖平、吴之英、宋育仁、杨锐等人为尊经书院学生中的佼佼者,廖平对《春秋》三传及经今古文问题的研究、吴之英对三《礼》及《公羊春秋》的研究、宋育仁对三《礼》的研究可谓成绩卓著,影响广远。他们几人后来又都成为尊经书院或者四川大学的教员或山长(或校长),将重视儒学文献研究的传统延续下来。经学大师廖平的经学思想启迪了蒙文通先生的学术研究就是明显的一例。除儒学文献外,尊经书院也重视史学文献的研究,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就着有《隋史补遗》、《晋书注》等著作。
秉承尊经书院的优良传统,四川大学各个时期的学人们在文献研究方面都成绩斐然。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张森楷先生对二十四史的校勘,尤其是对《史记》的校注;伍非百先生对诸子文献中名家文献的研究;刘咸炘先生对历史文献目录学的探讨;徐中舒、闻宥二先生对出土文献的研究等等,都享誉全国,在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成果有的至今为学界广泛征引。五十年代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大政方针的变化,四川大学的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工作获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稳定的学术队伍。由徐中舒先生创办的历史系古文字教研室及由教育部批准成立(1983年)的古籍整理研究所,使以前处于分散状态的历史文献研究有了稳定的学术机构和队伍。目前有教授(研究员)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人,讲师(助理研究员)1人,其中有多位是正活跃于学术界的四川大学的中坚力量,在全国有相当的知名度。目前历史文献学已经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二、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稳定的学术队伍的支撑下,四川大学的历史文献研究以项目多、成果富而见称于同行。在整理方面有《甲骨文字典》、《汉语大字典》、《全宋文》、《宋集珍本丛刊》、《儒藏》等大型成果相继问世;在研究方面,有围绕甲骨文、金文辨认而产生的出土文献研究的大量论着,也有围绕《全宋文》、《宋集珍本丛刊》、《儒藏》编纂整理而形成的有关宋代文献与儒学文献研究方面的众多专论;在理论上,则有《怎样考释古文字》和《古籍整理学》这样的专门论着发表。
三、培养了较多的人才。四川大学历史文献学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招生专业主要有宋辽金元文献研究、儒学文献研究、汉语古文字学三个方向。硕士招生专业主要有古文字学、宋辽金元文献研究、儒学文献研究、计算机与历史文献处理研究四个方向。在目前巿场经济的大潮下,历史文献学专业虽然不可能像其他社会科学学科那样门庭若市,数量空前,但本专业以学术至上、质量第一为原则,所培养的学生多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有的已经成为该领域的学术骨干。
四川大学已经走过了110年的历史,包括尊经书院时期则有131年的历史。这一百多年来,四川大学学人上承“蜀学”求实创新的传统,治史多从文献入手,在儒学文献、出土文献、宋代文献以及其他重要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上成就斐然。
儒学文献。如前所述,四川大学的前身尊经书院以及四川大学早期阶段都有着浓厚的儒学研究的传统,出现了廖平、吴之英、黄镕、龚道耕、蒙文通等一批学术大师。廖先生“长于《春秋》,善说礼制”,兼治群经,尤其是在讨论今古文问题上创获尤多。蒙先生的《古史甄微》、《经学抉原》等名著,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为学人称道。由于政治及学术大环境的影响,儒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在四川大学曾一度中衰,但一直薪火相传,不绝如缕,到1997年迎来了再次振兴的契机。1997年古籍所的同仁提出了编纂《儒藏》的设想,开始着手儒学文献调查与搜集,并从编纂《历代学案》、《诸子集成》系列与《易学集成》入手,开始了《儒藏》的编纂工作。古籍所踏实治学、真抓实干的精神,使《儒藏》于2004年起相继获得了学校与中国孔子基金会的支持,在几家相争的情况下,领先全国高校,于2005年5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首批成果50册,被学界誉为“千古儒学第一藏”,“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结束了儒学自古无藏的历史”,“是中国文献学术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儒藏》首批成果以其上乘的质量和良好的社会影响,使其被评为“十五”211工程标志性成果,并获得地方政府和国际学术同行的支持。秉承蜀学重视经学史、儒学史研究的传统,舒大刚、郭齐、杨世文等人在专经研究史(如《孝经》学史)、儒学思想史(如儒家德治思想、宋代经学变古、朱熹思想)等的研究上,也有所创获,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围绕《儒藏》的编纂,整理与研究双管齐下,组织和完成了“四川大学《儒藏》学术丛书”。目前古籍所全体同仁仍在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进行《儒藏》编纂,他们将对约5000种儒学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评点,编纂成约5亿字的大型丛书,从而构筑起儒学文献的巍峨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