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生杨新着《汉唐巴蜀易学研究》一书,已由巴蜀书社于2007年8月出版。全书洋洋34万字,分绪论、正文和附录三个部分。绪论为“巴蜀易学概说”,分别对巴蜀易学的发展历程、特征和渊源三个方面作了全面的探索。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西汉时期的巴蜀易学、第二章东汉三国时期的巴蜀易学、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巴蜀易学、第四章隋唐时期的巴蜀易学、第五章五代前后蜀时期的巴蜀易学。在这五章中,金生杨对汉代到五代时期的巴蜀易学作了条分缕析的研究。书末附录部分为汉唐巴蜀易学人物著述表,将汉唐可考的易学人物及其著述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汉唐巴蜀易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正如蔡方鹿先生在《序言》中所说:“《汉唐巴蜀易学研究》一书的出版,必将为巴蜀易学、巴蜀经学的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及思想借鉴和资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这也是巴蜀学术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概括地说来,其主要的成果与特点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汉唐巴蜀易学研究》是第一部区域性的断代专经文献研究著作,在经学史和学术史研究领域中具有开创性意义。据笔者所知,断代专经文献研究尚多有之,如台湾高怀民先生的《先秦易学史》、《两汉易学史》、《宋元明易学史》,大陆王铁先生的《宋代易学》等,但均非区域性的专经研究。金生杨的易学研究立足巴蜀,并将汉唐时期的巴蜀易学人物和著述放到巴蜀学术、中国学术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既体现了巴蜀易学的地域性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区域性的巴蜀易学在巴蜀学术、全国学术中的地位,以及对巴蜀学术、全国学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汉唐巴蜀易学研究》首开区域性专经研究的先例,值得经学史研究者的重视和推广。
第二,研究力求完整与全面。金生杨将两汉至五代时期的巴蜀易学人物和著述纳入考察的视野,其中既有正统儒家,如赵宾、何武、任安、景鸾、蜀才、何妥、李鼎祚、蒲干贯等人物,也有流于术数的扬雄、折像、杨由、赵蕤、袁天纲等人物,还有对佛教如宗密、道教如彭晓等人物的考察,甚至还有对诸葛亮、陈子昂等重要政治、文学性人物的易学贡献所作的分析。正是如此全面的介绍,使读者可以对汉唐时期的巴蜀易学有全景式的深入把握。
第三,推陈出新,创见迭出。学术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汉唐巴蜀易学研究》以前,已有不少学人对巴蜀易学的某些情况作过讨论,除了古人对汉唐巴蜀易学有所论述外,当代学者也多有涉入此途者,如谢无量《蜀易系传》(《四川国学杂志》第3号、第5号)、李朝正《巴蜀〈易〉学源流考》(《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第5期)、雍书棣《学易在蜀研探》(《中华易学》第15卷第6、7、8、9期)、谭继和、祁和晖《巴蜀易学研究的新探索——〈周易见龙〉序》(《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4期)等已对汉唐巴蜀易学的整体面貌和特点作过一定的分析和探讨。金生杨在前贤时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汉唐巴蜀易学人物、著述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创见迭出。如扬雄《太玄经》,自古以来就以文字古奥、文意深晦而难以理解,金生杨迎难而上,在分析《太玄》与《周易》的关系上作了全面的总结提升,在总结《太玄》义例、分析《太玄》的主体思想、探索《太玄》研究史上则富有鲜明的开创性。相信其《太玄》义例及据王涯、司马光等人而提出的《太玄》“贵将进、贱始退”的认识会受到更多学者的重视。
第四,重视文献,考据工夫扎实。通读全书,我们可以看到,金生杨在研究中十分重视文献,具有扎实的考据工夫。在对每一位易学家的易学思想和易学成就进行探讨之前,金生杨都要对这位易学家的易学著述的成书年代、存佚状况、版本情况等进行详密的考察分析。其中对李鼎祚《周易集解》、赵蕤《关氏易传注》的考论最为详密。在具体分析汉唐巴蜀易学人物、著述成就时,金生杨又往往将其论点建立在扎实的考据工夫之上。如金生杨从《周易集解》的体例、前人的引用情况,以及查考李鼎祚的注语等方面,考订蜀才《周易注》辑本中的十四个“案语”可以看作是蜀才的注释即是典型的一例。除考订文献以外,金生杨还对一些相关史实作了一定的辨析和梳理,如从《太玄》的画符系统及宋人司马光《潜虚》、张行成《翼玄》、蔡沈《洪范皇极内篇》等的符号系统,认定《太玄》的三进位制以1、2、3为论,邵雍易说的二进位制以1、2为论,并不是学术界普遍认定的0、1、2或0、1;从《禅源诸诠集都序》的文本内容证明《十重图》的存在;从《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的文本及清人的分析,认定清人所谓的《坎离框廓》等八图乃误会彭晓八环之《明镜之图》而得,并非彭晓本所有;通过对宗密、陈子昂、彭晓等巴蜀学者的易学分析,辨析清代学者对宋代图书易学的巴蜀学渊源的认识等等。
《汉唐巴蜀易学研究》以时代为线索,以易学人物为中心展开论述,对于全面展现巴蜀易学的面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和写作模式。笔者认为,如果能将汉唐时期的巴蜀易学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研究和论述,也许会更加清楚地将汉唐时期的巴蜀易学的学派属性展显出来。此外,本书多于汉唐时期的巴蜀易学人物和著述进行纵向论述,而疏于与同时代全国易学作横向的比较,而以34万字之量论汉唐时期巴蜀易学,虽深入毫末,全面详尽,但未免失之于繁。当然,此书的研究颇具开创性,一二疏漏,谅其创始之难工可也。金生杨于本年五月份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宋代巴蜀易学研究》以专题的形式深入讨论宋代的巴蜀易学已弥补了本书的不足,期待该论文能早日修订出版,也期待着金生杨能继续对元明清,乃至近现代的巴蜀易学作深入研究,形成通史性的“巴蜀易学研究”,以飨学人。
*(本文发表于《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