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当代的中国,面临了社会的转型。从以物质利益为核心的价值的社会转向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价值的社会。我们从一些政治口号也可以看出这种变化。八十年代我们社会提倡的是:“不管白猫黑猫,能够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到九十年代,国家又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都是在引导形成一种经济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社会的矛盾突出来了,道德也失落在经济利益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失去了对于生命的尊重,失去了对于人性价值的认同。所以国家又提倡“以德治国”,试图对于道德的失落做出一些补救。到了二十世纪,国家有提出“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口号。也就是要强调在以前经济建设过程中失落了的道德以及模糊了的人性价值。从这个过程中,明显的是一条回归人文精神的路线。而国学经典正是为我们提供了思想资源。人道、人性、人心正是儒家经典关注的重点。
下面从我个人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分若干问题来考察一下国学经典的意义。当然在这里国学经典主要指儒家的经典。我们也并不排斥其他的经典。而是因为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对于现实社会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所以国学经典也主要指儒家的经典。其实我们对于儒家的经典也会感受的更加真切和深刻。下面从时代与经典、历史与现实、感性与理性、观念与心理、典范与价值、生命与心灵等方面来探讨读经的深层次的意义的问题。牟宗三先生说儒家的学问是“生命的学问”,深刻的揭示了我们的国学是和生命是联系在一起的。我试图梳理出经典与我们个体生命相关的一些意涵来,以期待我们对于经典的现实意义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时代与经典
我们从小都没有读经的经历。至少没有正式的像模像样的读过四书五经等国学的经典。近年来,国人对于读经的讨论也日益增多起来。似乎读经的问题成为了全民所关心的大事情。全国到处所涌现出来了各种国学班和私塾、讲堂、书院。都是以推广国学经典和弘扬传统文化为目的。而这两年于丹女士以论语心得在也在中国火了一把。孔老夫子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儒学在神州大地似乎又要流行起来了!这是很多人做梦也想不到的。听说中央电视台也要出来凑热闹了。办一个节目叫做“开心学国学”,由一个所谓美女主持王小丫来主持。不管是娱乐也好,美女也好,炒作也好,终究在打着国学的幌子。从这里自然可以看出,寂寞了一百年的国学经典慢慢的吃香了起来,被冷落了将近一百年的孔老夫子又被人们认识到其价值了。甚至要走上前台,成为全民娱乐的资源了。节目开不开心,其实这也跟国学本身毫无关系。至于是到底要不要读经,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国人现在还是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
而我们是否能够认识到读经的价值,这个问题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经典是否有真正现实的价值。我们从小没有真正的读过经,甚至长大以后也没有读过经。对于经典是否有价值则是有待于我们自己读过以后再发表意见。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在了解和理解经典本身的内容之前,不要去做一个武断的结论。也不要鹦鹉学舌,别人怎么说自己也怎么说。在这里要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送给这种不了解经典却大肆批评读经甚至污蔑读经的人,即是:“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所以我们不管对于经典也好,对于其他的知识也好,道听途说而来的,总是和真相真理有一些距离的。因此,好不好,只有自己真正去学了才会知道。比如我们中国人对于菜肴很讲究,要知道一个菜好不好吃,自己吃过了才知道。经典也一样,自己去读了学了,其价值自然心里明白,也不必要来白费口舌了。
经典要不要读,这个问题在中国恐怕也是近代才出现的。几千年以来,中国历史上似乎没有出现过这种问题。从尧舜一直到清朝,读经是理所当然的,就如要不要吃饭一样,不成为问题。好像秦始皇时代,敢于偶语诗书者都要弃世杀头的。不过要不要读经这个问题还没有出现,也好像没有人拿来讨论。充其量也只是一种压制人民的一种政治手段而已。西方似乎也没有出现过要不要读经的问题。因为读不读是一回事,不读也是正常的。要不要读又另一回事,把要不要读拿出来争论却是并不多见。这个问题到了民国才出现。当时是很多的看到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上的差距,所以从文化上去找原因,从而把中国落后的状况归咎于儒家的经典,甚至把矛头对准了孔老夫子。这样做事一种错误甚至是罪过。在这时候,读经的问题就浮现了,成为了讨论的焦点。不管这种思想是对是错,毕竟是当时觉得读经不好。所谓的不破不立,这是可笑荒唐观点。想要中国近代化,以为不读经中国就会进步,就能发展,所以有人要主张停止读经。不读经的功过且不去讨论了,至少出发点是好的,至于效果怎样,明眼人是能过看出来的。当然当时也有很多的的人反对,最后还是废除了读经。废除读经的结果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和社会道德沦陷。
过去认为读经影响了中国的发展,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前途,所以把读经的问题拿来讨论。而现在却是不读经而影响到了中国的而发展,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所以又不得不拿来讨论了。以前把中国的落后归咎于读经,现在看来是错误的,造成了中国几代人的思想的贫瘠,道德的失落和文化的断层。这是不争的事实和社会的的现状。
至于现在的很多的人觉得读经是过时的,是在回到所谓倒退复古。甚至有人认为读经是走向蒙昧,是走回头路。也有人认为读经时认为是一种文化的保守主义,是一种民族的意识。其实这是这是没有真正认识到经典的价值的人的讲法。这些大而泛之笼笼统统议论很多,采取的是一种所谓的客观的态度,把自己逍遥于文化和经典之外。其实这些议论而跟经典本身无关,不去关注也罢。所谓的蒙昧也好,保守也好,我们所要关注的是,读经对于我们自己的能发生什么积极的作用。我们抛开要不要读经的争论,而来看看经典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与经典有什么样的联系。所以我们问的问题是读经何以有必要,而不是是否必要的问题。
历史与现实
历史上有多次读经的运动,而我们现实的需要也把读经推上了时代的前台。胡晓明先生认为,“每个时代的读经都是对于时代的问题的回应.”(见《读经,启蒙还是蒙昧》)这个论述是深刻的。读经就是针对现实的人文危机而出现的。当代的人文危机,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具体表现在道德沦落和人性价值观念的淡薄。这种社会状况是使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感到痛心疾首的。而读经对于时代能够起到一种补偏救弊的作用,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现在的读经也是对于我们时代问题的回应。当然这里所指的读经是读儒家的经典。人文精神的来源在于人性和人道。不是凭空就而来的,需要有存放和承载的地方。而国学经典以及古代的文学艺术就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所以人文精神居住在历史当中,更是居住在我们的国学经典当中。
胡先生总结了我们历史上四次具有正面意义的读经运动。第一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次是在两汉时代;第三次是在宋明时代;第四次是在十八世纪的欧洲。这四次的读经都是对于时代的回应。前三次发生在中国,而最后一次却是发生在中国以外的欧洲,引起了欧洲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运动,对于西方的现代社会和民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儒家的经典不仅为我们中国所尊崇,也同样为西方的圣贤如卢梭、伏尔泰等人所尊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于人类具有普世的价值。
历史上的读经,无一例外的是对于时代问题的回应。我们今天的读经,也是一样的。社会中人文精神的缺失,需要经典的回归。社会的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发展必须要以经典作为基础。经典之为经典,正是承载了我们所需要的人文精神。现实的要求也需要经典来挽救世道人心。经典所包含的人性的价值和尊严,正是这个时代所缺少的。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道德的沦陷日益的加剧。很多人在追求现实利益的同时,忘却了道德原则。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也日益增多,不正义的现象层出不穷。特别是所谓的八零后,道德的意识最为的淡薄,而对于物质的追求却是不择手段的。似乎人生的意义就只有对于物质欲望的无限膨胀了。每一个人都无法逃脱社会的环境的影响,在这个以物质为基础的当代中国,经典所提倡的思想和价值,可以要把人从这种变质的社会中提振起来。同样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这些基础的教育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没有到位,是造成人文精神缺乏根本原因。
读经不仅是对人文精神的认知途径,其实也是人类的历史意识的体现。表现了对于人类历史自我的肯定。人类的存在不只是现实的存在,也是历史的存在。我们知道,人类的文化以及文明史通过长期的积累而形成的。经典就是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如果把经典摈斥了,其实质就是摈弃了文化和文明本身,也摈弃了人类的几千年的努力的成果。读经即是学习人类所积累起来的智慧,也即是对于历史的肯定。如果说现实是人类存在的横向切面的话,历史则是人类存在的纵向切面。否定了经典的价值,就是否定了历史,同时否定了人类自己。我们敢说,一个现代的人,如果不学习人类所积累的知识的话,那么和一个原始人没有什么区别。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以前的文明成果,个人的完善和发展也离不开经典的指引。国学经典是最有价值的书,有没有价值不是某个人说了算的,也不是所谓的逻辑推理可以证明或者否定的。是历史已经证明了国学经典即是所公认的最有价值的书。
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古犹今。”(见《孔子家语》)孔子这句话揭示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同时又是不为一般人所理解的道理。我读到孔子的这句话的时候,印象很深,很有感触。这也是孔子的历史意识的根本原则。孔子认为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研究古代的历史文化,其目的很明显的在于古为今用。孔子谈尧舜、大禹、文王周公等人,不仅仅是在客观的研究历史,而是想要从中发现道的本质和普遍的人性。这些古代的圣王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和道的载体。有人会说认为 “古犹今”的说法是不对的的。我们社会一直在发展进步,我们的文化也是不断的在发展进步,甚至人类还在象动物一样的进化。现在和古代完全不一样啊。其实孔子的话是无法否定的。想要否定孔子是因为不理解孔子的意思。孔子所说的古,至少也要追溯到四千年以前的尧舜时期,离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也有两千年了。我们现在的是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孔子不会连社会的变化都不知道。不管是器物和生产力,都是不一样的。其实孔子的“古犹今”是道的古犹今,而不是物质的古犹今。道在儒家来讲就是在于仁价值和实践。孔子所讲的古犹今,就是指人性价值在今天和古代完全是一样的。易经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孔子所关注的是道而不是器。形而上的道是不变的,而器物可以随时而变。人性、人道和人心,以及仁义道德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就是超越时空的存在,不会因为时空的转移而有丝毫的变化。国学经典所保存和承载的就是这个形而上的道,即是维护人性尊严和生命价值的道。
在国学经典的典籍中,人性、人道、人心更加能够清晰的呈现出来。儒家以仁来诠释人性、人心、人道的本质。仁也即是儒家的道之本身,儒家所说的尧舜之道、孔子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都是指这个仁道。孔子说:“敏而好古”所好的不是古代的物质,而是古代的文化和人性人道。孟子说的:“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退化,而不是在进化,是在失落,而不是在进步。庄子的说:“后世之学着,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庄子 天下篇》)肯定了古代人可以看到天地之纯,古人之识大体。大体中即是包含了人性的尊严和价值。老子所说的:“返璞归真”也是反于人性之本真。不能不承认,古人对于人类本性的认知和体悟要更加的清新真切和深刻。
所以中国人喜欢“厚古薄今”,所厚即是古代的人性人道和人心,所薄的也是今天的人性人道和人心。圣贤的认知,不容易为今天的的人所理解。读经就是通过经典的桥梁,来认识人的道德本性。从了提升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创造更加具有价值的文化。所以现在的读经,就是对于道德沉沦,人性的扭曲、人心的迷失所做的回应。
文化与人性
文化有很多种解释。我们可以从首先从文这个字来理解。文就是迹象,天空的迹象就是天文,地上的迹象就是地理,动物植物的迹象也是物理,人类的迹象就是人文。都有一定的规律。而人文有一个特色,就是人类有自己的自觉的创造。人类的活动其实就是人文,动物植物也有自己活动,但没有创造的自觉。这种自觉的创造就是以人性为基础。化的含义有开化合教化之意。文化结合起来就是以人性的自觉来教化人群。孟子引伊尹的话来说,就是“先觉觉后觉,先知觉后知。”用对于人性的认识来启发其他的人。当然,在儒家,人性之所在也就是道。对于人性的维护和尊重,也就是道的体现。《易经》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中国文化中,对于人性以及道德的肯认,是文明的基础。人文即是人类的发展和完善人性的活动的迹象。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维护人性价值的基础之上的。
孟子说:“尧舜,性之也。”尧舜正是对于人性有深刻的认识和体悟,并且能够自觉的去维护人性尊严。同时尧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的代表人物和政治制度和思想的典型。。易经说:“各正性命”也证明中国文化是以以人性为基础的,重视个体人格的尊严。人性价值是中国文化所关注的重点。尚书说“正德、利用、厚生”表达了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视。生存和发展是人的天赋的权利,是人性具体体现。正德利用厚生即是体现了人性的维护。
现在我们所说的儒家的经典是在先秦以前形成的。儒家的经典总的来说事六艺之学,即是先秦以前中华文化发展的成果。也是中国古代的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我们通过和国学经典的接触,可以深深的认识到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维护人性的尊严,发展个体的人性,完成和顺从天赋的人性,是中国文化的主题。儒家的中庸之道,就是围绕人性这个根本而形成的。
凡是违背人性的人类的现象,即是儒家所反对的,就不能叫做文化。文化也必然是符合人性的。中国文化是维护人性的文化。作为是中国文化的主体的儒家文化,更是维护人性的典范。这在世界的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和其他的文化相比,在维护人性的这一点上,是最为明显和深刻的。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展开了对人性的认识和追寻。从率性、顺性、尽性、成性等各个层面对于人性的实践进行了阐述。
文化的体现了人类对于人性的自觉,以及我们对于个体人性尊严的尊重。我们可以从经典的述说中找到生命尊严的来源和基础。经典的深刻价值也就是在于提倡对于人性尊严的维护。
感性与理性
我们对于所接触外界物体都有感觉。人是感性的,即是有情感的。人一来到这个世界,总会周围的一切事事物物发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感性。天地万物,皆有感于心中。这种能力是人人所有具有的天赋。儒家所说的喜怒哀乐爱欲惧就是对人类情感的一种深刻的认知。易经说“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对于外界的知识是通过感性而取得的,我们利用天然的感觉功能,以去了解万事万物。古代的圣贤对于我们生活的世界也有深切的感知。而古代的圣贤把自己的感知提升为理性,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国学经典。国学经典知识首先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的,然后经过古代圣贤的整理和筛选,升华为理性。而我们从一出生,对于我们的世界只有感性,没有理性的认识。也没有学到一些理性的知识。张三也好,李四也好,城市也好,农村也好,我们对于社会和世界一般却只会停留在感性的层面。无法对事物进行真正深入的思考。具体的来讲面积是我们的道德意识还只是一种感觉,没有认识到其内涵,没有提升到理性的层面。因为从感性到必须有一个过程,即是提炼的过程。这个提炼的过程我们通过自己来完成,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作为我们个人的智慧来讲甚至是不可能去完成的。因为我们的智慧很难达到和圣贤相等的高度,因此我们必须从经典中去吸取这种理性。
国学经典所包含道德知识是理性的产物。中国的古人就知道要把感觉理性化了。《易经》说:“望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词下》)观象观法,观鸟兽,都是感性的,取诸身、取诸物,也是感性的。作八卦,则是把感性的知识系统化,综合归纳提升为理性的知识,目的在于通达于形而上的道和万物的本质。中国人的只是就是从这种思路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形成了很多的智慧。这些经验和智慧就凝聚在我们的儒家经典里面。而我们中国人如果不学习国学经典的话,也就是等于放弃了几千年以来的形成智慧成果。也就是则无法完成这个由我们自己个体感性知识提升为普遍的理性知识。
如孔子所说的道还是老子所说的道,都是把我们的感性升华了的理性。对于世界万物最高的认识,在中国文化里面就是对于道的认识。道就是理性。人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物质的存在是通过感性而判断的,精神的存在就不能不借助于理性判断。
儒家思想以道德为基础。重视感性,同时要求感性有道德的基础。而在感性中道德是无法呈现的,道德必须从理性中来。也就是说,感性必须要通过理性的途径才能到达道德。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只是感觉经验是不够的。而国学经典则正是把感性的经验提炼为道德理性的产物。我们一般人的感性知识,还处在没有被理性化的阶段,即是感性还没有提高的理性的层次,道德也就无法清新的呈现在我们的的意识之中。即是我们需要依靠经典的智慧把我们对于世界的感性经验转化为道德理性。道德理性才会清楚的落实在我们的观念之中。
儒家的道德理性是通过感性而得来。孔子从“心安”来指点仁,孟子也恻隐之心来讲仁,同时从亲情的角度来阐释仁义。这都是在强调理性的感性基础,即是道德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心理来源,和我们的内在感觉是一致的。即是儒家的观念有着深刻的心理基础。儒家的思想就是隐藏在我们的亲情、爱情、友情、豪情等等之中,从这些感情中去体认自我生命的实在。
观念与心理
仁义礼智这些观念,对于每一个当今的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甚至是对于,我们自身形影不离的观念。其实仁义礼智就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是有些人没有这种自觉而已。这些道德价值其实早已通过我们的语言交流而表现出来,但是我们并没有自觉。对我们来说,我们对于这些道德观念不能没有感觉。
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来讲,就是我们还没有把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这些感性的经验提升为理性的知识。问题在于,我们自己并不能在自己的成长和生活的过程中很自然的就把自己的感觉变成道德的理性。虽然自己的耳闻目睹了仁义礼智的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也还是处于一种模糊的阶段。原因在于我们从来没有经过道德理性的熏陶和启示。也就是没有经过读经的阶段。这些对于我们个人来讲,左思右想也想不通的一些问题,其实在我们的经典中早就有深入的讨论和解释。学习经典会得到想要的答案,对于所思考的问题甚至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读经即是要把我们的观念包含的道德理性做一个清楚的认知和体会,明确的认识到我们在说一些什么话,要表达一些意思,认可一些什么价值。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去想这些仁义礼智的问题呢?可以问问我们自己,是否也思考过仁是什么,礼是什么等的问题,归结于道德是什么的问题。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是我们生活中自从从小懂事起,父母就会教育我们要有礼貌,要讲道理。所以说其实仁义礼智这些观念很早就在我们的心灵中萌芽了。社会的要求也需要我们要讲仁义礼智。就算是主流的舆论并不宣传这些,有良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仁义礼智是不能违背的。与人的交往,不讲仁义道德似乎也是行不通的。这就会迫使我们自觉和不自觉的去想道德这回事情,道德的观念也是于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历史证明,靠自己个人去思想考虑这个仁义道德,效果并不好。仅仅提出道德的口号,也会解决不了我们社会的道德失落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从国学经典里去的到启发,取得我们自己对于道德的真切的认识和体验,把我们的心中的道德观念清新化和实感化。为什么要学经典?这即是一个很重要的理由。
更重要的是仁义礼智这些观念的来源在于我们的心理。即是来源于我们的心灵深处。道德对于我们不仅是实用的,也有深刻的心理基础。道德是我们本有的,是天所赋予每个人的。大凡一个人,对于真善美总是喜爱的,对于假丑恶总是厌恶的。这也就是早已在我们的心中有一个判断的标准了。即是在没有外在的厉害关系的影响,我们心中固有的道理就能真实的呈现出来。在社会中,对于道德实践并不是到位的,因为通常情况之下,人往往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因素的干扰。这是我们对于自己的天赋道德本性并没有自觉表现。在我们的俗话里就说“昧良心”,意思是违反自己的本有的道德本心。儒家所说的诚,也就是要叫我们随从自己的真实心理,儒家通过诚的途径就能体验到道德在真实存在。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在我们的心中,就会由一种模糊的状态转变成清晰的认知。所以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把我们长期以来的虚浮的道德观念内在化,认识到道德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需求,而是一种内在心理的需求。
观念主要是表现在语言之中,而我们的语言的基础在于经典。这是因为我们的语言本身就是所包含的意义就是来源于经典。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经典是即是文化的根本,语言所承载的就是有经典而来的文化。经典中的思想就是我们现在的语言的基础和背景。只不过是当代的中国人和经典产生了隔离,在使用语言的同时,却对于语言所诠释的价值是陌生的。语言既是观念的表现,也是我们心理的表达。如果语言脱离了经典的基础,语言所包含的观念就会变得模糊,我们的心理感觉也就无法清楚的表达。而平时生活中的这些观念,在经典中有集中的展现。通过经典的学习,我们会更能理解和运用语言,也更深入的理解语言承载的观念以及观念背后的价值而认同。
典范与价值
经典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典范。人格的典范,社会的典范,即是我们心中的理想的模式和范例。这种典范是由古人建立的,也可以说是有古人发现的。古人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典范,以一种生命的形态和社会的形态来呈现。从人格的典范来讲,圣人即是典范。圣人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的心中存在一种憧憬或者愿望,伴随着这种冲动,渴望成就一个具有完美的人格的自我。而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经典中的圣人就是这种完美人格的一个典型的范例,也即是我们自己的心中的完美自我的具体的呈现。宋人所谓的贤希圣、圣希天,不仅仅是一个特例,而是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的心理。孔子本人即是中国人的人格的典范。社会的典范,即是大同社会。孔子之所以提出大同社会的思想,正是因为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好的状况,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典范。我们不管这个大同社会是否存在过,或者是否可以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可以实现,都不妨碍大同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典范而存在。
典范并不是榜样,而是一种标准的完美的呈现。这种标准的是全面的发展和必然的存在。只要通过合理而又完美的途径就可以达到的。圣人是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而榜样则只是停留在一些相对的范围内。过去我们提倡学习雷锋好榜样,但雷锋并不是中国人的典范。雷锋的某些方面行为我们可以去效仿,而作为一个完美的典范来讲是不够格的。因为作为一个完善人格的标准来讲,雷锋的欠缺是明显的,几乎对于中国人没有真正积极的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本身就无法作为中国人的人格的典范而存在,根本无法进入到中国人的内心中去发生影响。圣人在人格上则是完善的,就把我们的人格完美的呈现出来。所以要学习圣人的永远的典范。
对于典范的认同,即是对于价值的认同。典范背后有着价值的标准。孔子所强调的仁即是价值之所在。我们对于孔子的认同,即是对于以仁为基础的价值理念的认可。在中国的历史上所表现的对于孔子的尊崇,其实即是中国人对于仁所包含的价值的肯定。仁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化,也没有因为个体的消失而失落。因为一直和永远都会存在人群中,也埋藏在于人类的心灵中。孔子就是把这种价值清楚的表达出来的圣人。孟子所谓圣人之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表明圣人之心即是我之心,我之心和圣人之心本无不同。圣人之表达的仁,不仅是圣人所具有的,也是我们所具有的。因此我们也同样可以把仁表露出来,其性质和圣人是一样的。圣人的仁即是我们的仁,我们的仁通过圣人的仁概念和形式而展现出来,圣人的典范作用在于展现价值。
价值即是蕴含在由观念而形成的概念之中。仁、义、礼、智、信、诚、中和、正直等等概念,都有我们内在的意识对应。仁义等是价值本身。同时,实现这些价值的途径,在儒家也展示出来。《大学》中所昌明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条目,就是实现价值的途径。而我们必须是把自己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自己亲身去做修身治国的事情,才能够实现这些价值。
生命与心灵
我们的生命从一开始,便被注入了天地自然的灵性。春天万物的复苏,世间因为生命的欢腾而显得欣欣向荣。此时于我们的心中不能没有感动。秋天的明净高远,也会拨动我们心灵深处的琴弦。同样,我们对于时间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会产生一种深刻的感情。以此可知,生命和天地万物是感通的,人的生命本来是和宇宙天地没有隔阂的,人的心灵本来和宇宙天地没有距离的。人类的童年感觉对于这种天人不隔的情境最为清晰,对于天地的感情也最为深刻,只是随着涉世益深,这种感觉也就慢慢的变得没有了。这或许是把这种敏感麻木和失落了吧。
古人的生命和现代人的生命在对于天地自然的感情应该是完全一致的。同样的对于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而古人对于天地自然的感悟却要比现代人要真切和敏感。儒家的即是在追求和天人的合一,儒家的道即是体现在了对于生命的本源的追寻,以实现生命的价值。儒家就把对于生命的思考收藏在经典之中了。
其实经典中所展现的是活泼的生命形态。里面体现出了古人的真性情、真智慧以及志向抱负。古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感融入到了经典之中。所以经典不是仅仅呆板的文字,而是包含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鲜活的生命。我们读经典,就是要去了解这样的一个生命的形态,因为这是我们生命形态的典范。比如《论语》《孟子》,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的性情。我们不仅是要单纯的了解孔子孟子这个人,而是要从孔子孟子的身上来理解我们自己的生命形态。
圣贤的生命本来是和我们没有直接的联系的,在我们之外。而他们所展现出来的生命形态和我们是一致的。从这层来讲,圣贤的生命又进入到了我们的生命之中。从心灵深处可以理解圣人所代表的这种生命形态即是我们现实的生命形态。圣人的生命形态即是我们的文化慧命的载体。现代人和古代人通过心灵联系到了一起,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古人之所思所想所欲所乐,也即是我们的所思所想所欲所乐。我们不仅要客观的了解经典中的思想,还要把我们自己作为主体也融入到经典之中去。经典所记载的古人的快乐,其实也就是我们的快乐,古人的希望其实也是我们的希望,古人的痛痒也就是我们的痛痒。因为古人是和天地万物融通而不隔的。我们也本来是和天地万物不隔的。因此,经典中语言的主语,不仅是孔子孟子,也是你和我。记得邓小军先生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古代作品都是当代作品”这是从生命和情感的层面来说的。古代的历史即是记载古人生命的形态,文学所表现的古人的情感和当代的情感是完全一样的,生命的形态也是一致的。古人的情感即是我们的情感,经典也一样,古代的经典就是当代的经典,因为我们的人性价值是一样的。
把经典和我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心灵感情,而不是物质。我们对于天地万物的感情与古人是相同,生命和古人的生命不隔。经典中圣人的生命形态即是宇宙大生命形态。我们的生命和心灵也应该融入到这个宇宙大生命之中。我们的生命与心灵,是和古人的生命和心灵是感通融合的。
我们从经典中找到了典型的生命形态,也就是找回了真正的自我。在经典中学习关于个体生命的智慧,就是我们读经典的一个重要的理由。
结语
我们的国学经典无疑提供了时代必需的思想资源。经典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性价值是当代中国社会缺少而又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虽然在近代以来经典受到了中国人的冷落甚至是批判,但是现在的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了经典蕴含思想的价值。人文精神和人性价值对于会对社会的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即是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对于现实的社会有积极地指导作用。
学习国学经典,不仅仅在于客观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主观的参与到其中。挺立起自我的道德主体,建立人性的尊严。即是把经典中所倡导的人性精神来发扬光大,道德理性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对于生命尊重,通过经典的深刻的阐释而的更加深入人心。以期待形成一种社会的共识,使人性精神得到更加进一步的张扬。
通过经典,我们与古代的人是一次生命与生命的照面,也是心灵穿越时空的相遇。更重要的是,我们以经典为媒介,可以把自己的个体生命融入到了圣贤所展示的宇宙大生命之中。同时把个体生命与心灵之间的隔阂打开,使个体生命与自己的心灵融为一体。经典中展示出来的道,是中国人达到与天地融合的的智慧。这种智慧打通了我们的生命和心灵的隔阂。和我们的性灵本来是在一起的。只有对于生命的意义有真实的感悟,才能让我们的心灵和生命不至于被隔离成为两部分。所以我们的读经,即是学习古代圣贤的对于生命真切的知识以及智慧。不仅在于打通我们与圣人所代表文化慧命之间的隔阂,也是要打通我们自己的生命和心灵的隔阂,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从我们的历史中去寻找读经的意义,从我们的语言中表达的观念去领会经典的价值,以及认识我们的感性背后的理性基础。经典提供给我们的是生命的典范,是古代圣人所展现出来的宇宙大生命。人类价值有一个深刻的来源,就是我们的这个宇宙大生命。个体的生命价值的体现在于道德的实践和真实情感的表达。个体生命和宇宙生命的融合,这也就是价值本身。
经典包含的学问即是生命的学问。而我人现实的生命,不仅仅是物质生命的存在,也是精神生命的存在。通过学习经典,找到从我人的物质生命走向了精神生命的途径。精神生命包含了理智和心灵。我们也就是从理智和心灵来肯定生命的尊严,肯定人性的价值。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内在的精神追求。天人的合一即是物质和精神的合一和生命和心灵的合一,这就是生命和心灵的融通境界。
6月29日写于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