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2 日下午三点半,四川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黄开国老师应邀来到《儒藏》论坛,在我校文华活动中心二楼音乐厅做了一场学术报告,讲座题目为“儒学人性论的三种基本形态”,杨世文教授主持本场论坛。
报告开始,黄教授提出儒学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学说,人性论是儒学最重要的内容,儒学人性论从先秦开始,历经汉唐,直到宋代以后,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儒学人性论的三种基本形态,紧接着对这三种基本形态分别进行了阐述。
黄教授指出:“人性同一说”是儒学人性论第一个基本形态,形成于先秦的战国。“同一说”起源孔子在《论语·阳货》 “性相近,习相远”, 其中蕴含着与人性论相关的三个要点。孟子从孔子那里所导出的人所共有的人性,表现为仁义礼智四端。荀子认为,人性是自然之质,是恶不是善,人人都毫无例外。告子以食色为人的共性,但他认为人性无善无恶。黄教授进一步指出,孟子强调人有四端的本质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人与动物的某种本质区别,但其把后天社会才能获得的本质,当作一种先验的东西了;告子、荀子以食色为性,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的一面,但他将人生来的食色生理欲求赋予恶的社会性,则混淆了人的自然本能与自然本能的运用。黄教授提出:“性同一说”是人性论的平等论,它强调人性后天的可变性,为后来的人性论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思想养料。
其次,黄教授认为先秦的性同一说之后,出现了新的“性品级说”的人性论:最早提出性品级说的是西汉大儒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中,第一次将人性区分为上品的圣人之性、中品的中民之性、下品的斗筲之性三个品级。王充继董仲舒以后,更为明确地提出性品级说,以上品人性为上智、为善,下品人性为下愚、为不善,中品人性谓中人,无善无恶;上品、下品人性皆不可变,唯中品人性可有善恶的变化。黄教授提出:性品级说论性多用孔子的上智、下愚、中庸三个概念来论说上、下、中三个品级的人性,品级说建构理论的材料都来自性同一说,因此,性品级说的理论意义,主要不是理论的新建构,而是对原有思想材料作形式上的新整合。
“性品级说”之后,黄教授以为宋代人性论真正从儒学的角度,将性品级说与性同一说说融为一体,其特点是区分天地之性 ( 亦称天命之性 ) 与气质之性。张载第一个明确讲了这个区分,二程从训释性概念入手,天理为其哲学最高范畴。朱熹的人性论主要是继承并发展二程的人性论,仍然以理为宇宙的本原,明确地把仁义礼智的封建伦常规范与宇宙本原等同了起来,简明地道破了宋代理学人性论的最高原则,他的人性论也是先秦以来儒学人性论的集大成!
讲座最后,黄教授总结道:“儒学人性论的三种基本形态虽然各异,但都是以善恶论性,以封建伦常规范为人性的内容。封建伦常规范中所包含的统治者的私利,又使人性论的道德说教,成为一种扼杀大多数人的人性的反道德的理论;就其重视道德的合理性而言,中国古代人性论又对于人的道德情操、民族气节的培养,发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通过这次讲座,我校师生们在黄教授的演讲中受到深深的启发,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