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大刚老师

讲座现场
2009年3月27日,舒大刚老师在研究生院1-104为四川大学的同学们作了一场以“孝道与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讲座。这也是“儒藏论坛”系列讲座的第50讲。是四川大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儒藏》(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项目,中国孔子基金会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主编。舒老师还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孝经学史》的编撰。可以说对于“孝道与中国文化”这样一个话题,舒大刚老师是当之无愧的专家。
舒大刚老师是“儒藏论坛”系列讲座的热心主讲人和主持人,给予“儒藏论坛”系列讲座众多的指导和支持。从第一讲到第五十讲,多年来“儒藏论坛”系列讲座努力为川大的同学们提供高品质的儒学讲座,得到了越来越多关心儒学的同学们的关注和支持。
舒老师以世界主要的四类文化的“文化特征”的讨论引入议题。基督教文化是一种强调“原罪与救赎”的文化,古印度文化是一种强调“苦行与禁欲”的文化,伊斯兰文化是一种“原愚与求知”的文化,而中国文化是一种强调“报恩”的文化,而这个报恩文化的核心便是“孝道”。
孝悌,即是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观念,孝者,事父;悌者,事兄;“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悌情怀的推广,即是“仁义”。
《孝经》是“孝道”的经典,为六经之总,万行之宗。《孝经》的主要内容归纳起来就是六个字:“孝、教、德、行、功、名。”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就是构成了《孝经》的思想核心的主要理论构件。
《孝经》从汉代开始就是重要的启蒙教材,儿童读经当由此而入门。历代皇帝更是将其作为治理天下的大政方针,“以孝治天下”基本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代优秀的知识分子为弘扬孝道贡献了众多的精力,为我们后代流下了众多宝贵的思想财富。
当天的讲座,舒大刚老师为同学们归纳了孝道、《孝经》的概念、特征和历史地位,梳理了《孝经》的主要内容,回顾了几千年来《孝经》孕育、出现、发展的历史,为同学们构建了一套“孝道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体系。舒老师为同学们指明了一条门径,相信此次讲座对于很多热心的听众来说只是一个研读《孝经》、关注“孝道”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