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40讲

时间:

地点:

3月30日下午三点,由古籍所主办的儒藏系列讲座第四十讲在文科楼601室开讲,此次讲座邀请到的主讲人为清华大学历史系廖名春教授。廖先生是近十年内国内涌现出的搞传统文化的学术新星,对荀子、先秦文献、古汉语特别是对易传、先秦出土文献的研究有重大突破,其研究成果是海内外学界公认和必须引证的,其精细入微的治学门径是值得每一位学子学习的。

张之洞《书目答问》:“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史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今天的讲座廖老师正是以小学作为基础,以杨伯峻《论语译注》为蓝本,用精细入微的治学方法对论语进行新一轮的深刻解读,并对杨书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讨论。

一、学而篇

《学而》篇第八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杨把“无友不如己者”直译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但这样译在逻辑上有问题。毛奇龄认为这一章应分为两章,一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二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但因为“重”和“威”的意义一样,则条件和结果一样,也是讲不通的。廖认同此句有掉字,完整句应为“君子不重,则不威,(不)学则不固。”并指“重”不能作“庄重”讲,应解释为“担当、负责”,君子不敢担当,就不会有威性;不坚持学习,威性就不会巩固。对下半句“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廖认为“友”应读为有无的“有”,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是为强调忠信的重要性,人人要讲忠信。综上述,此章讲的是君子要如何树立威性。

《学而》篇第十章: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欤?抑与之欤?”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欤?”廖指出“子贡”应为“子赣”,汉石经作“赣”,出土文献也作“子赣”,段玉裁也认为应为“子赣”,“贡”意为“献功”,“赣”意为“赐”,而子贡名为端木赐,所以应为“子赣”。对“温良恭俭让”句,杨译“俭”为“节俭”,廖认为孔子对节俭的肯定是有限的,并非像其它几字一样肯定。《八佾》篇第四章: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看其有限性,“与其……宁……”选择句是在二者不好中选其优。也可参见《述而》篇第三十六章: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所以,廖认为“俭”应解为“敛”,是礼让,谦虚的意思。

《学而》篇第十二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俞樾指出此话见于《礼记·儒行》:“礼之以和为贵”,“以”和“用”是相通的,所以应读为“礼之以和为贵。”要连读,不能断开,说明礼本身就是以和为贵。廖认同此说,并指出此句话断句有问题,应断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知”可解为“为”,为和而和,就是说“和”也需要规章制度的。

《学而》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现在是把它分开的。十四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十五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廖认为此两章可能有错简存在,十五章的后半部分应接于十四章之后。《大学》:“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看出《大学》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是道学、自修、治学的意思。所以当十四章孔子一讲到“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时,子贡就直接提及诗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都是为了说明治学这个问题。在皇侃《论语义疏》中,此章的字句略有不同,多出两字: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史记》中的引用也有“道”字,高丽本,日本足利本中也有“道”字。廖认为有“道”字的本子好,可使“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句式对称。日本人做《天文本论语校勘记》也指出:古本、唐本、津藩本、正平本都有“道”字。

《学而》第九章: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杨把“慎”字解释为“谨慎”是不对的,“慎”字的本意应该是“重”、“尊重”,是要重视父母的死亡,而不是谨慎。

《学而》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因为孔子讲求躬行实践,学习之后要去做。“文”字应该指礼仪制度,是做了之后,再去研究这个制度。

《学而》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杨译“传不习乎”为“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廖认为“传”字也是可以讨论的,因为此句和前句句式不一样。

二、为政篇

《为政》篇第四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杨译“六十而耳顺”为“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于省吾认为“耳”字为衍文,应读为:“六十而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廖认为“耳”字为“聏”字,当“调和”讲,如《庄子·天下第三十三》:“以聏合欢,以调海内。”应译为“六十而和顺”,是讲人心平气和,修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