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72讲

时间:

地点:

2011年5月17日晚上七点,来自吉林大学的陈恩林教授应四川大学国际儒学院之邀在研究生院1-104教师为川大同学带来一场题为“论《易传》对《易经》思想的升华和改造”的精彩讲座。

陈恩林教授师从著名历史学家、易学家金景芳先生,现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所长。着有 《先秦军事制度研究》、《论衡选译》(合作)、《五经全译》(合作)、《中国春秋战国军事史》、《白话精评左传纪事本末》(合作)、《逸斋先秦史学术论文集》等,主编《金景芳学案》等,在《历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著名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陈老师首先指出,经《易传》解读的《周易》称为经典易学,而坚持卜筮方向的《周易》称数术易,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江湖易学。《周易》本是周代的卜筮之书,《周易》走上经典化、哲学化的历程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易传》对它神学体系的改造则起到了关键作用。《周易》作为卜筮之书,在周代有太卜所掌。周代的太卜与太祝、宗人、太史承担了仰观天象、记录日月星辰变化,俯察地理、望山川形势、物候草木昆虫变化的重要任务,还负责祭祀、制定谱牒、历法,还从事卜筮。这些官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把一些自然与社会知识、生产与生活经验储藏到《易》卦爻系统中,于是在易学的神学体系中就产生了哲学的萌芽。此后,随着时人对《周易》的增删,它的哲学性因素在不断发展。但是,真正将《周易》改造为哲学著作是从孔子作《易传》开始的。

陈老师提出,孔子所作的《易传》对《周易》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改造,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易传》改造了《周易》的鬼神观念,将原来的祖先神与自然神改造为万物内部阴阳矛盾的一种存在状态,这使得《周易》成为一部虽然保留卜筮的外壳却与哲理内容融汇为一的哲学著作;其二,《易传》对《周易》蓍与筮法进行改造,使原本作为巫术占筮求神手段的筮法,变成利用天地之数求取事物阴阳变化规律的方法;其三,《易传》改造了六十四卦模式的根本性质。六十四卦模式在卜筮时代本是神明回答人们的六十四种答案,而经过《易传》的解读它成为模拟天、地、人三才之道的阴阳变化规律体系。

之后在自由提问环节,全场同学踊跃提问,就江湖易学、儒、释、道三家的关系等问题和陈老师进行交流。主题讲座结束后,主讲嘉宾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舒大刚教授为本次学术讲座做出了总结。最后,在鲜花和全场同学的热烈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