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十讲——吕不韦与综合百家的《吕氏春秋》
2010年12月24日下午两点三十分,吉林大学吕文郁教授在研究生院3-104教室为川大同学带来“先秦诸子十讲”系列讲座的第十讲——吕不韦与综合百家的《吕氏春秋》。
首先,吕教授讲述了吕不韦其人。吕不韦是战国末年濮阳人,常在韩国阳翟经商,善于贩贱卖贵。有一次吕不韦到赵国经商,在都城邯郸遇见了秦国送往赵国的人质子楚,也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吕不韦认为奇货可居,遂予重金资助子楚,并西入咸阳,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嫡嗣。太子子楚即位为秦王后,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其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因秦王政年少,秦国的许多政事都由吕不韦决定。当时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和齐国的孟尝君都因善养宾客而显名诸侯。吕不韦也不甘示弱,招集天下有识之士,食客多达三千人。吕不韦还让食客们各擅其长,着其所见所闻,然后汇为一编,“以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秦王政九年,嫪毐与太后私通之事被揭发,此事牵连相国吕不韦,秦王政罢免吕不韦相国之职,吕不韦回到自己的封地河南洛阳。吕不韦所养的宾客都络绎不绝地到洛阳吕不韦封地。秦王政害怕吕不韦与这些宾客图谋不轨,就令其迁往蜀地。吕不韦乃饮鸩而死。
接下来,吕教授又为同学们介绍了《吕氏春秋》一书。《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吕子》。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虽成书于众人之手,但并非各家文章的大杂烩。在中国文化史上,这是第一部有统一体例、按预定的方案集体编纂完成的理论著作。吕不韦招集门客编写此书是有其政治用意的,全书反映了战国末期各流派在学术上百川归海的历史趋势。此书能积极、客观地对待先秦时代的文化遗产,公开申明超越学派门户成见,采集诸家之长,显示了对诸子百家兼容并蓄的宽广胸怀。书中保存了大量宝贵的史料,为研究先秦时代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第三部分,吕教授详细的论述了《吕氏春秋》的学派属性。首先,吕教授提出《吕氏春秋》并非杂家典籍。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先秦时期本无所谓“杂家”学派,是汉代的刘歆等人为了凑足“九流十家”,杂取诸家之书,或者把无法归入其他流派的著作,统统汇聚起来,生拉硬拽地拼凑了一个所谓“杂家”学派。第二,“杂家”之“杂”不能反映《吕氏春秋》的本质特点,《吕氏春秋》一书虽然成于众人之手,但这部书并非东拼西凑,杂乱无章的大杂汇。这部书对诸子百家虽然兼收并蓄,但取舍谨慎,能够做到取百家之精华,为我所用。所以,吕教授认为《吕氏春秋》应称属于综合家。《吕氏春秋》的本质特点不在其“杂”,而在其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在其综合创新,自成体系;在其适应“百家合流”的历史趋势,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独立一家。
在讲座的结尾,吕教授为同学们介绍《吕氏春秋》的注释与研究,这无疑对同学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本次讲座是吕文郁教授先秦诸子十讲的最后一讲。主题讲座后,同学们积极提问,与吕教授展开交流。之后,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舒大刚教授为本次学术讲座做出了总结。舒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儒藏》论坛,以及本次讲座和《儒藏》论坛的关系,并希望川大同学以后可以继续关注、参与《儒藏》论坛。之后舒教授又为同学们介绍了吕教授的治学路数,提倡同学们采取正当的学术方法,遵循正确的学术道路。最后,本次讲座在鲜花与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