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2日下午4点,在四川大学二教203教室,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邀请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张闻玉教授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以“古代历法学”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是《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05讲。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尹波先生,李冬梅、戴莹莹等古籍所教师以及在读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这次讲座由对纪日系统的分析开始。纪月就是朔望月体制,朔是初一,从上古制历开始,朔便作为每月的起首。朔与望的关系非常清楚,两望之间为朔。十二支纪月是以天象为依据的,十二辰就是把地平线分成十二等分,用子、丑、寅、卯来标识十二个月。另外天象就是斗柄、北斗柄,它是旋转的,它指的方位来确定月建,也就是斗建。讲到纪月,顺便就讲到中国古代的“士”。士就是文化人,作用极大。古代贵族与平民两分,孔子办教育造就了一批读书人、士人,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有文化的读书人成为了社会的中坚、民族的精英,历史的重任自然落到了他们的肩上。孔子的弟子曾参认识到这种重任,于是就有了“任重而道远”的感叹。
张老师之后讲到《四季的异名表》和《月份异名表》。四季与月份的配合问题,所谓“建正”。制历没有规律可循的时候,观天象定季节,设置闰月定月份。每年的春季的第一个月是哪一个月,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子月作正月、丑月作正月、寅月作正月都是可以的。但是诸侯国的岁首月份,有的在子月,有的在丑月,有的在寅月,这就是“建正”问题。下面讲到日干支的基本情况。日是最基本的计量单位,干支纪日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非常重要。我们演算干支纪日,首先是每月初一的朔干支,历书的体现就是干支纪日。之后讲到古代天文史上的分野问题。星宿的分野就是古代的占星术,利用天象来的。《史记.天官书》说:“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天上有二十八宿,地上就有州域。有九州,有国名,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国联系起来,作用是预卜州国的吉凶祸福。《汉书》里的角、亢、氐是韩国,尾、箕是燕国,粤是牵牛、婺女,卫是营室、东壁,赵是昴、毕,秦是东井、舆鬼,楚是翼、轸,这是东汉时代的分野。它还体现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比如庾信《哀江南赋》:“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此而醉?”鹑首就是秦。王勃的《滕王阁序》开头四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翼、轸就是楚,包括洪府,滕王阁就在南昌。李白的《蜀道难》:“扪参历井仰歇息”,参的分野是益州,井的分野是雍州,从雍州到益州就是按分野写的。
之后张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诗经.七月》的用历问题。根据张汝舟先生的研究,古代历法中的中、流、伏、内,中就是中天,流是向西偏三十度,伏是隐伏,内在地平线。寅正五月为中,丑正六月为中,子正七月为中,所以“七月流火”的“流”就是用的丑正。其实《七月》诗开头一句“七月流火”就把它用的历告诉人们了。
最后,尹波老师对此次座谈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