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147讲

时间:

地点:

2016年3月11日晚19:00,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王瑞来教授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5楼复性书院为我们带来了《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147讲——“《稽古录》发微”。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到场的听众有四川大学古籍所师生和各学院师生。

讲座伊始,王瑞来先生首先解释了为何要关注《稽古录》的原因。《稽古录》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学著作。由于由司马光负责主编的另一部史学宏着——《资治通鉴》的光芒在历史上太过夺目,很大程度上掩盖了《稽古录》的价值,因而目前对于《稽古录》的研究有许多问题尚未理清,也有许多认识有待提高。之后,王瑞来教授便以《资治通鉴》与《稽古录》相对照的方式开始了对《稽古录》的讲解。

首先,王瑞来先生讲述了《稽古录》曲折的成书问世经历。《稽古录》的原型仅为《历年图》,是司马光自己修撰以供自学自用的一部历史图表,上自西周共和元年下至五代,本不打算进呈御前和进行刊布。然而,之后《历年图》却不胫而走,因其便于浏览检索而被盗版刊行,且盗版多有脱误。激于此,司马光遂决定亲自修正刊刻出版《历年图》以正视听。此定本《历年图》较原本年代有所缩短,与《资治通鉴》年代一致,是为通行之《历年图》。公元1081年,司马光奉召撰成《国朝百官公卿表大事记》,为一部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至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的编年纪事。《历年图》与《大事记》既成,司马光又溯古追远,补撰十卷,其上自三皇五帝,其下与《历年图》对接。三者合一,遂成《稽古录》。

接着,王瑞来先生从前人对于司马光在《稽古录》中避其家讳而在《资治通鉴》中却不避的聚讼中引出了《稽古录》为司马光私家撰述的性质。他认为,《稽古录》与《资治通鉴》不同,为司马光的私家著述,故而温公可以在取舍史料和进行评说时拥有更多的自由,因此《稽古录》也更多地折射出了司马光自己的史学思想,是研究司马光史学思想的“活化石”。

之后,王瑞来先生简要介绍了历代对于《稽古录》的评价,彰显了《稽古录》的价值。最后,王瑞来先生通过《稽古录》与《宋史》本纪的比较,得出了二者存在着《稽古录》有记载而《宋史》本纪无、《稽古录》记载详而《宋史本纪》略、二者记载互异、《稽古录》记载正而《宋史》本纪误、《稽古录》记载误而《宋史》本纪正的五种差异情况,提出了将《稽古录》与正史比较阅读和探索的研究视角。

讲毕,王瑞来先生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就大家提出的《稽古录》的版本流传、史料辨析等问题进行了补充解答。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杨世文教授对王瑞来先生的精彩讲解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舒大刚教授对全场讲座进行了总结。

整场讲座历时两个多小时,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