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 第190讲【海报】

时间:

地点:

李庄,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普普通通的川南小镇。抗战期间,李庄竟然声名鹊起,一跃而为与重庆、成都、昆明并列的“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何以如此?请听四川大学彭华教授的解读——

抗战期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大学、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相继内迁四川李庄。当时只有大约3000人的李庄,居然接纳了1.2万文化人。抗战期间,李庄大师云集、佳作迭出。傅斯年、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石璋如、夏鼐、梁思成、林徽因、陶孟和、芮逸夫、凌纯声、李方桂、李霖灿、董同和、王献唐、劳干、吴定良、童第周、罗尔纲、逯钦立、罗哲文等云集李庄,费正清、李约瑟、金岳霖、徐旭生等造访李庄,《殷历谱》、《中国建筑史》、《居延汉简考释》、《宋史职官志考正》、《国史金石志稿》、《么些象形文字字典》、《六同别录》等问世于李庄。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大师、学者在李庄铸就了一座座辉煌的学术丰碑。于是乎,李庄遂与重庆、成都、昆明并称为战时的四大文化中心。

讲座题目:抗战时期李庄的大师与学术

彭华,字印川,四川丹棱人。华东师范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师从谢维扬先生。四川大学教授,(贵阳)孔学堂签约入驻学者。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史、近现代学术史以及中国儒学、巴蜀文化研究,业余写作人物传记,涉猎风俗、名物与佛教、道教等。

在《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孔孟学报》(台北)等发表论文130余篇;在海内外出版著作10部12册(其中3部又有台湾繁体字版),参编著作5部,主编著作3部。着有《燕国史稿》、《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马寅初全传》等,编有《王国维儒学论集》,参编《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国史纲要》、《儒学文献通论》等,待刊著作有《中国文化九章》、《贺麟文化思想研究》等。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社会科学文摘》、《学术界》等转载和摘编,著作被《文摘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书摘》、《中外书摘(经典版)》等转载和报道。

完成教育厅科研项目“燕国历史文化研究”(2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会通与建设:贺麟文化思想研究”(2012),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时期巴蜀学术研究”(2012)。

时间

地点

主讲人

评议人

主持人

题目

2017年11月22日15:00-17:00

望江校区文科楼5楼复性书院

彭华 教授

蔡炯昊 博士

廖文辉博士

抗战时期李庄的大师与学术

回味经典,领略儒学名家风采,尽在《儒藏》论坛系列讲座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复性书院

承办单位: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巴蜀全书》编纂组

儒家文明协同创新四川大学中心

协办单位: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